
(1).即蒜苗。蒜的花莖。 晉 王羲之 《吳興鲊帖》:“今付北方脯二夾, 吳興 鮓二器,蒜條四千二百。”《新唐書·五行志一》:“ 景龍 三年,内出蒜條,上重坐蒜。蒜,惡草也;重生者,其類衆也。”
(2).指細長而形似蒜苗者。 北周 庾信 《夢入堂内》詩:“幔繩金麥穗,簾鈎銀蒜條。”
蒜條,現代漢語中通常指蒜薹,即大蒜植株中抽出的花莖。這一詞義在現代漢語詞典及農業相關文獻中有明确記載,具體解析如下:
蒜的嫩莖
指大蒜生長過程中從鱗莖中央抽出的圓柱形花莖,幼嫩時可食用。該釋義為現代漢語最常用義項,尤見于北方方言及烹饪領域。
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蒜條,即蒜薹,大蒜的花莖,嫩時可做蔬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1245.
植物學特征
蒜條外形細長、呈綠色圓柱狀,頂端常帶花苞。其結構分為苔莖(主莖)和苔苞(未開花的花序),質地脆嫩,具辛辣香氣。
例:《中國蔬菜栽培學》描述:“蒜薹(蒜條)是大蒜營養器官向生殖器官轉化的産物,采收期直接影響品質與産量。”
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中國蔬菜栽培學(第二版)[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721.
“蒜條”為複合詞,由“蒜”(大蒜)與“條”(細長物體)組合而成,直觀描述其形态特征。該詞在明清文獻中已見使用,但廣泛普及于20世紀後。
補充說明:《漢語大詞典》收錄“蒜薹”詞條,并注“俗稱蒜條”,印證兩詞同義。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卷九)[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2:561.
部分方言區(如西南地區)偶用“蒜條”指代蒜葉或青蒜(大蒜幼苗),但此用法屬非主流釋義。現代規範漢語及農業标準中,蒜條與蒜薹為完全等同概念。
例:《全國農作物名詞審定标準》将“蒜薹”列為規範術語,注明“别稱蒜條”。
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農作物名詞[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83.
“蒜條”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吳興鲊帖》或《新唐書》相關記載。
按歌薄片鄙謬次對打印惡郡菲食薄衣負險不賓幹白公牌乖氣規弼姑洗悍怒灰除戋夫矯情鎮物節勞汲路鯨吞虎噬勁疾僦錢劇秦美新開皇潰溢蘭臯領覽裡運河禮正鹿辂眊眼某時拟稿逆告逆違棄本求末輕輕薄薄輕重倒置起征點曲操熱門日差入海算沙蓐惱如期入紹贍用設報盛務設心積慮說啰說皂樹栅貪妬探賞脫貨外氏無骨燈纖佞笑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