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條的意思、蒜條的詳細解釋
蒜條的解釋
(1).即蒜苗。蒜的花莖。 晉 王羲之 《吳興鲊帖》:“今付北方脯二夾, 吳興 鮓二器,蒜條四千二百。”《新唐書·五行志一》:“ 景龍 三年,内出蒜條,上重坐蒜。蒜,惡草也;重生者,其類衆也。”
(2).指細長而形似蒜苗者。 北周 庾信 《夢入堂内》詩:“幔繩金麥穗,簾鈎銀蒜條。”
詞語分解
- 蒜的解釋 蒜 à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鱗莖分瓣,按皮色不同分為紫皮種和白皮種。味辣,有刺激性氣味,可食用或供調味,亦可入藥(通稱“大蒜”):蒜頭。蒜苗。蒜黃。蒜毫。蒜薹。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條的解釋 條 (條) á 植物的細長枝:枝條。柳條兒。荊條。 泛稱條形的東西:條子。面條兒。便(刵 )條兒。金條。鐵條。 細長的形狀:條形。條紋。條案。條幾(?)。條凳。條幅(直挂的長條字畫)。苗條。身條。 項
網絡擴展解釋
“蒜條”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1.指蒜的花莖(即蒜苗)
- 這是該詞的本義,特指大蒜生長過程中抽出的細長花莖,常被用作蔬菜食用。例如:
- 晉代王羲之在《吳興鲊帖》中提到“蒜條四千二百”,即指蒜苗。
- 《新唐書·五行志》中記載的“蒜條”也指蒜苗,并帶有象征意義。
2.形容細長形似蒜苗的物體
- 在引申義中,“蒜條”可泛指形态細長、圓潤且類似蒜苗的事物。例如:
- 北周庾信《夢入堂内》詩中的“簾鈎銀蒜條”,以“蒜條”比喻簾鈎的細長形狀。
- 民間俗語中,黃金打造的細長金條或手镯也被稱為“蒜條金”“蒜條镯子”。
補充說明
- 詞源:該詞最早見于晉代文獻,兼具植物學描述和文學比喻功能。
- 現代用法:日常語境中多指蒜苗,而引申義(如形容器物)多見于文學或方言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吳興鲊帖》或《新唐書》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詞義解釋
《蒜條》指的是将大蒜切成條狀的食材。通常用于烹饪中調味和提味。
拆分部首和筆畫
《蒜條》的部首是草字頭部,總筆畫為12畫。
來源
《蒜條》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古時候,人們發現蒜具有一定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因此開始将蒜切成細長的條狀,以便更好地使用和儲存。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做法逐漸被命名為《蒜條》。
繁體字
《蒜條》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蒜條」。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蒜條》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是「蒜 」。
例句
1. 大廚用蒜條來炒菜,增加了菜肴的口味。
2. 這道菜的蒜條切得很細,吃起來十分香脆。
組詞
蒜泥、蒜苗、蒜薹、蒜香
近義詞
蒜粒、蒜末
反義詞
整蒜、蒜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