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名。石類,即禹馀糧之精者。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三》:“ 泰山 有太乙餘糧,視之,石也。石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黃。相傳 太乙 者, 禹 之師也,嘗服此而棄其餘,故名。”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一·太一馀糧》。
“太一餘糧”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主要涉及中醫藥學和古代文化兩個層面。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太一餘糧是一種礦物類中藥,屬于石類藥材,被認為是禹馀糧(一種黏土礦物)的精華部分。其外觀呈不規則斜方塊狀,表面多為紅棕色或灰棕色,常帶有黃色粉末附着,斷面可見深棕與淺黃相間的層紋。
性味與功效
産地與别名
主要産于泰山地區,别名“石腦”。明代《五雜俎》記載其形态為“石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黃”,并附會大禹之師太乙的傳說。
部分現代詞典(如、5)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多餘的食物或糧食”,源自古代太一山(泰山)富饒的意象。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藥物炮制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本草綱目·金石一·太一馀糧》。
《太一餘糧》是指農民在一年豐收後,所保留的一部分谷物,預留用于播種和災荒時期食物不足的情況。
太:部首太陽,共4畫。
一:部首一,共1畫。
餘:部首人,共7畫。
糧:部首米,共11畫。
《太一餘糧》一詞來源于《禮記·大宗伯》。在古代,農民會将豐收的谷物的一部分用作祭祀天地神明,稱之為“太一”,剩下的便是“餘糧”。
《太一餘糧》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太一餘糧」。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在略有不同。《太一餘糧》的古代寫法為「太一餘糧」。
村裡的農民将豐收後的一部分谷物存儲為太一餘糧,以備不時之需。
組詞:太陽、一樣、餘地、糧食。
近義詞:太山、一身、餘額、谷物。
反義詞:小一、太多、虧空、荒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