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太一餘糧的意思、太一餘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太一餘糧的解釋

藥名。石類,即禹馀糧之精者。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三》:“ 泰山 有太乙餘糧,視之,石也。石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黃。相傳 太乙 者, 禹 之師也,嘗服此而棄其餘,故名。”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一·太一馀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太一餘糧"是古代礦物類中藥材的别稱,其名稱和功效在曆代本草典籍中有明确記載。根據《中華本草》和《神農本草經》的考據,該名稱包含三層核心釋義:

  1. 名稱溯源

    古籍記載"太一"通"太乙",原指宇宙本源之氣,《神農本草經》将其列為上品藥,因該礦物常與禹餘糧共生,且質地更為細膩,故冠以"太一"以示尊貴。《本草綱目》卷十明确指出:"太一餘糧,石中黃粉,生于池澤,山島中太一餘糧。"

  2. 礦物屬性

    現代礦物學研究證實,其主要成分為褐鐵礦(2Fe₂O₃·3H₂O),屬氧化物類礦物,多呈結核狀或鐘乳狀産出。斷面可見同心環狀紋理,色澤黃褐相間,質地松脆易碎,符合《中國礦物藥圖鑒》對古代"太一餘糧"的形态描述。

  3. 藥用功能

    據《證類本草》記載,其性味甘澀平,傳統應用于固澀止瀉、收斂止血。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含鐵量達48%-62%,具有補鐵止血的雙向調節作用,但需煅制後使用,原始礦物直接服用可能引起胃腸刺激。

該藥材現已較少單獨使用,其基原考證對研究古代礦物藥命名規律及中醫藥文化發展具有重要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曆代版本雖未正式收錄,但在地方藥材标準中仍保留相關炮制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太一餘糧”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主要涉及中醫藥學和古代文化兩個層面。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中醫藥學含義

  1. 基本定義
    太一餘糧是一種礦物類中藥,屬于石類藥材,被認為是禹馀糧(一種黏土礦物)的精華部分。其外觀呈不規則斜方塊狀,表面多為紅棕色或灰棕色,常帶有黃色粉末附着,斷面可見深棕與淺黃相間的層紋。

  2. 性味與功效

    • 性味:甘、平。
    • 主治:咳逆上氣、癥瘕(腹中結塊)、血閉漏下(婦科出血類疾病),以及驅除邪氣。
    • 古籍記載:《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均提到,長期服用可“耐寒暑、不饑、輕身”,甚至被賦予“飛行千裡神仙”的傳說功效。
  3. 産地與别名
    主要産于泰山地區,别名“石腦”。明代《五雜俎》記載其形态為“石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黃”,并附會大禹之師太乙的傳說。


二、文化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5)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多餘的食物或糧食”,源自古代太一山(泰山)富饒的意象。例如:


三、總結

如需進一步了解藥物炮制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本草綱目·金石一·太一馀糧》。

别人正在浏覽...

安息香半機械化筆椟簿問策命攙預陳白蚩庸稠饧出具初終黛藍代食琱琢地架兜肚褲斷鴈二簋肥遁鳴高墳窠伏雌幹欲恒操喉嗉悔過自責魂亡魄失間柱加派桀儁近間九牢絶甘分少巨掌開淘攬轉羸瘠臉模子撂開手賣懶慢媟米面木尺逆襲辟池辟啟切身請寄熱疾宂龊儒林丈人三賴草山崖扇枕溫被神不守舍省答升俪似曾相識鞉音顯家寫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