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鬥雞的意思、鬥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鬥雞的解釋

(1) [cockfighting]∶雄雞之間鬥架的一種遊戲或比賽,有時用于賭6*

(2) [gamecock]∶用于鬥雞遊戲或比賽的雄性雞

詳細解釋

亦作“鬭雞”。 1.以雞相鬥的博戲。《墨子·小取》:“且鬭雞,非雞也;好鬭雞,好雞也。” 漢 桓寬 《鹽鐵論·刺權》:“臨淵釣魚,放犬走兔,隆豺鼎力,蹋鞠鬭雞。” 三國 魏 曹植 《名都篇》:“鬭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 清 梁清标 《王鐵槍》詩:“鬭鷄小兒事業成,國恥未雪寧偷生。” 清 張大受 《答袁虎文》詩:“射虎舊誇從 李廣 ,鬭雞今喜逐 袁絲 。”

(2).指專供搏鬥的雞。極兇悍。《莊子·達生》:“ 紀渻子 為王養鬭雞。” 成玄英 疏:“為 齊王 養雞拟鬭也。” 唐 沉亞之 《春色滿黃州》詩:“鬭雞憐短草,乳鶯傍高樓。”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我們且各自把那些鬥雞毛色記下來,因為這些雞……五天以後就會在城中鬥雞場出現。”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鬥雞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鬥雞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一、基礎釋義

指善鬥的雞種,特指經馴化後用于搏鬥遊戲的雄性雞類。《漢語大詞典》釋為:「供争鬥遊戲的雞。常以勇猛善鬥者供此遊戲。」其核心特征包括:


二、文化延伸義

指以雞相鬥為戲的民俗活動,屬傳統娛樂項目。據《史記·貨殖列傳》載,春秋戰國時已有「鬥雞走狗」之風。其文化内涵包括:

  1. 競技性:兩雞相鬥至一方敗退,勝負判定明确。
  2. 社會性:曆史上盛行于宮廷與民間,如唐代宮廷設「雞坊」馴養鬥雞(見陳鴻《東城老父傳》)。
  3. 象征意義:在文學中常隱喻争鬥行為,如《戰國策》「鬥雞之外,無複餘技」。

三、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作為沖突或頹靡生活的象征。曹植《名都篇》「鬥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描繪貴族奢遊;杜甫《鬥雞》「鬥雞初賜錦,舞馬既登床」暗諷玄宗朝政荒嬉。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司馬遷. 《史記·貨殖列傳》[M]. 中華書局, 1982.
  3. 郭茂倩編. 《樂府詩集·名都篇》[M].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0.
  4. 杜甫著, 仇兆鳌注. 《杜詩詳注》[M]. 中華書局, 2015.

網絡擴展解釋

“鬥雞”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及相關延伸解釋:

一、作為傳統娛樂活動

  1. 定義
    指以雄雞相鬥為形式的遊戲或比賽,常帶有賭博性質。參與者會挑選勇猛善鬥的雞種,通過訓練後讓公雞互相搏擊,直至一方敗退。

  2. 曆史淵源
    中國是馴養鬥雞的古老國家之一,曆史可追溯至2800多年前。戰國時期《莊子·達生》已有相關記載,唐宋時期達到鼎盛,成為民間節日的重要活動。

  3. 文化關聯
    成語“再接再厲”即源于唐代韓愈、孟郊觀看鬥雞後所作的《鬥雞聯句》。


二、指代特定雞種

  1. 品種特征
    鬥雞需具備強健體格,如骨骼粗硬、肌肉發達、喙爪鋒利等。其外形多表現為頭頸高昂、羽毛緊貼、冠髯短小,羽色以黑色為主。

  2. 馴養要求
    需從血統、戰鬥性能等方面嚴格篩選,培育方向為增強攻擊性與耐力。


三、其他釋義(較少見)

一種單腳站立、用膝蓋互相沖撞的兒童遊戲,多見于地方性民俗活動。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莊子·達生篇》、唐代詩詞及民俗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井闇書蚌珠倍經並重碧椀怖畏愁然出其不意,攻其無備觸事辭出東蘠東市朝衣東西南北踱拉方行泛家浮宅蜚紅附送匦匣皡天何庸遑急湖北漁鼓灰僇會喜介子推浄話謹書極則必反眷求駒光過隙距闉科鬥字窺聽嫏嬛臨行溜步慢易霓旄偏風偏帥破瓜迫壓請屬跧竄騷達子穇穇神聰師老兵破時世裝爽籁熟紙銅硯微衷聞雷失箸無關消長邪遁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