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籍;戶口冊。《後漢書·百官志二》:“凡居宮中者,皆有口籍於門之所屬。” 唐 元稹 《故中書令贈太尉沂國公墓志銘》:“公乃獻地圖,編口籍,修職貢,上吏員。”
“口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可綜合如下:
“口籍”主要指古代用于登記人口信息的名籍或戶口冊。例如《後漢書·百官志二》記載:“凡居宮中者,皆有口籍於門之所屬”,說明當時宮中人員需通過名冊進行管理。
部分資料(如、3)提到“口籍”可能引申為“口齒不清”的成語,但此用法在權威典籍中未見記載,可能為現代網絡誤傳或方言延伸,需謹慎參考。
“口籍”的核心含義為古代戶籍或名冊,主要用于人口管理和身份登記。如需深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唐代元稹文集等原始文獻。
口籍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由“口”和“籍”兩個部分組成。
“口”是為聲部,拼音為kǒu,它的部首是口字旁,總筆畫數為3。
“籍”是為意部,拼音為jí,它的部首是竹字頭,總筆畫數為20。
《口籍》一詞的來源尚無确切的文獻記載,但根據字義及傳統用法分析,可能與記錄或表達言語的方式有關。
《口籍》的繁體字為「口蹟」。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對于《口籍》一詞,可能采用的古代寫法有蹶、堀、戳等。
1. 他的口籍非常流利,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2. 這場演講的口籍讓觀衆深受感動。
口才、口齒、籍貫、籍貫、籍此等。
口才、口齒、言辭、言語
語塞、緘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