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口籍的意思、口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口籍的解釋

名籍;戶口冊。《後漢書·百官志二》:“凡居宮中者,皆有口籍於門之所屬。” 唐 元稹 《故中書令贈太尉沂國公墓志銘》:“公乃獻地圖,編口籍,修職貢,上吏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口籍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核心釋義:戶籍名冊

指古代登記人口信息的官方簿冊,用于統計和管理民戶。

構詞解析:


二、引申含義:身份憑證

因戶籍與個人身份綁定,“口籍”衍生指代個人在官府登記的身份憑據。如宋代《冊府元龜》載“流民無口籍者,州縣勿容留”,此處強調戶籍作為合法身份的證明。


曆史背景補充

“口籍”制度源于先秦的“書社”制(以社為單位登記人口),秦漢發展為“傅籍”(成年男子登記服役),至隋唐形成系統的戶籍管理體系,成為賦役征發的依據。該詞現雖罕用,但作為曆史詞彙仍見于研究文獻,如《中國戶籍制度史》對其沿革有專章論述。


參考資料來源:

  1.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新唐書·食貨志》(中華書局二十四史)
  3. 《冊府元龜》卷四八六(中華書局影印本)
  4. 梁方仲《中國曆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人民出版社)
  5. 王威海《中國戶籍制度:曆史與政治的分析》(上海文化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口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可綜合如下:

一、基本含義

“口籍”主要指古代用于登記人口信息的名籍或戶口冊。例如《後漢書·百官志二》記載:“凡居宮中者,皆有口籍於門之所屬”,說明當時宮中人員需通過名冊進行管理。

二、曆史出處與應用

  1. 戶籍管理
    唐代元稹在《故中書令贈太尉沂國公墓志銘》中提到:“編口籍、修職貢”,表明“口籍”用于人口統計和賦稅管理。
  2. 宮廷人員登記
    據《後漢書》記載,漢代宮廷内居住者的身份需記錄在“口籍”中,作為出入核查的依據。

三、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資料(如、3)提到“口籍”可能引申為“口齒不清”的成語,但此用法在權威典籍中未見記載,可能為現代網絡誤傳或方言延伸,需謹慎參考。

四、總結

“口籍”的核心含義為古代戶籍或名冊,主要用于人口管理和身份登記。如需深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唐代元稹文集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悲風采菽唱酬成都平原撐天柱地赤剝剝叱奴呆話道頭知尾悼灼方外奉候風斤槀殡篙楫鈎攝關提圭衮過江聒叫翰林鶴骨雞膚篁路灰不喇唧胡螓劫執精赤條條金壇镌價困偪壸闱勞動節廉價連旗利落裡西湖籠莺馬蹄刀民人牛馬牆潘嶽花旗幅侵車清均揉革商海沈漸甡植神咒符鼠須管騰閃屯封佗負瓦楞紙違玩踒折五鬥解酲香輪寶騎笑枋嚣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