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餱糧。 唐 李宗闵 《故丞相尚書左仆射贈太尉太原王公神道碑銘》:“帶甲百萬,餱食為巨。”
“餱食”是古代漢語詞彙,由“餱”和“食”組成,具體含義如下:
單字解析
合詞含義
“餱食”即幹糧或幹飯,特指古代行軍、旅行時攜帶的幹燥食物。其特點是不易腐敗,適合長期保存,常見于文獻中對古代生活或戰争的描述。
注意異體字
“餱”與“糇”為異體字,二者通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特定方言中。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飲食文化或相關文獻例證,可參考《詩經》《說文解字》等典籍。
餱食,是一個中文詞彙,拼音為hóu shí,是指用細糧或粉末加水攪拌成糊狀,作為主食食用。餱食在古代是一種常見的食物。
餱(hóu)的部首是食(shí),它由12筆組成。
食(shí)的部首是食,它由9筆組成。
餱食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中,用于描述古代人的飲食習慣。這個詞的繁體形式是餱食。
在古代,餱食的寫法稍有不同。餱的字形上方是“饣”,下方是“厶”,外加額外的“鬲”部分。而食的字形與現代相同。
1. 他吃了一碗餱食,感覺非常飽腹。
2. 農民們在田裡辛勤勞作,回家後都會享用美味的餱食。
以上就是關于餱食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介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