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官粟的意思、官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官粟的解釋

官府的谷物。《詩·小雅·甫田》“我取其陳” 唐 孔穎達 疏:“所以紓出官粟之蓄積久滞者,待秋收,然後取民新穀以納官也。” 宋 蘇轼 《和叔盎畫馬次韻》:“駑駘飽官粟,未受一洗空。”《宋史·韓億傳》:“ 益州 歲出官粟六萬石,振糶貧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官粟是古代漢語中對官府所有或管理的糧食作物的統稱,具體指由政府征收、儲存并調配的谷物類物資。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官”即公家、政府,“粟”為谷物泛稱,特指未去殼的小米,後擴展為糧食統稱。其核心含義體現在三方面:

  1. 詞義構成

    “官”表明所有權歸屬國家機構,“粟”代指基礎糧食作物,合稱體現古代國家對糧食資源的壟斷管理。此用法在《漢書·食貨志》中已有記載:“太倉之粟陳陳相因”,指國家糧倉的存糧。

  2. 曆史功能

    官粟主要承擔三大職能:

  1. 文獻考據

    《王力古漢語字典》特别指出,秦漢時期“粟”常與“禾”“黍”并稱,在官方文書中專指稅糧。清代學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強調“粟之為言續也,續國用也”,揭示其維系國家運轉的經濟屬性。

網絡擴展解釋

“官粟”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官府的谷物,即政府機構儲存、征收或管理的糧食資源,多用于赈災、軍需或調節民生。


曆史背景與用途

  1. 調節積壓與稅收
    唐代孔穎達在《詩·小雅·甫田》疏中提到,官府通過發放積壓的陳糧緩解庫存壓力,待秋收後再向百姓征收新谷。

  2. 赈濟貧民
    宋代《韓億傳》記載,益州每年撥出六萬石官粟,低價售賣給貧民以穩定民生。

  3. 比喻庸才消耗資源
    蘇轼在詩中以“驽骀(劣馬)飽官粟”暗諷平庸者占用官府資源的現象。


文獻引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典》《宋史》等權威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白拜命梐枑步打蒼耳草窪抄田塵秕辰地程位陳寔遺盜愁惕純樸刺柴怠斁殚均打業錢地境低頻貳日燔焫封鐍封羊負片幹鈞挂甲錢喉唇話名黃荻胡話輝光糊名駕鵝蚧蟲結宇揩拭考盤口授寬亮隆刑貊澤前聯青诏七音磲椀少弟鼪鼯絁缦爽風説導四參死而後已訟案聳聞太浩枱鐘挑狎忘迹享烝析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