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出《後漢書·班超傳》:“﹝ 超 ﹞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歎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効 傅介子 、 張騫 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閒乎!’”後以“班筆”比喻文書瑣事。 唐 元稹 《紀懷贈李六戶曹崔二十功曹五十韻》:“ 班 筆行看擲, 黃陂 莫漫澄。” 金 李俊民 《酹江月·承濟之和複用元韻》詞:“未著 祖 鞭,先投 班 筆,老恨無才力。” 明 沉鲸 《鲛绡記·成婚被拿》:“ 溫 臺已遂室家謀, 班 筆須從盛世投。”
班筆,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古代官員上朝時隨身攜帶、用于記錄要事的筆。此義源于漢代制度,朝官需持筆奏事,後成為官員職責的象征。
因東漢史學家班固著《漢書》時所用之筆,後世以“班筆”喻指修史或記錄重大事件的文筆,承載曆史書寫的莊重性。如清代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載:“班筆投而著述始專。”
關聯典故:班超“投筆從戎”故事(見《後漢書·班超傳》),雖非直接指“班筆”,但反映了漢代文士與筆的文化關聯。
參考資料:
“班筆”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漢代班超的事迹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典故出處
源于《後漢書·班超傳》:班超早年家貧,常替官府抄書謀生,後感歎“大丈夫應效仿傅介子、張骞立功異域,安能久事筆研(硯)間乎”,遂投筆從戎。此即“投筆從戎”成語的來源。
本義與比喻義
“班筆”以班超事迹為背景,從具體行為演變為對文書瑣事的代稱,常見于古代詩詞中,兼具曆史厚重感和文學意象。其核心在于通過典故傳遞對人生志向的思考。
拜折拔尖變幾鳔膠碧雲霞不哼不哈參幹草玄茶湯傳訛大梵天帶甲當合殿廷貂珰豆重榆瞑蜚觀鋒芒狗馬疾瓜李關意弘和洪蒙華山畿蛔厥火旛貨買江右湔汰結蜣孔雀裘寇叛口珠林秀陸走滅此朝食蜜荔枝鳴哮拈撮盤子歕山片劄啓會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剩磁聲嘶力竭滲入首禍私充私鬥松蕈逃時鐵案推剝午割鹜沒遐方絕域消化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