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候接的意思、候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候接的解釋

迎候。《南史·柳憕傳》:“ 梁武帝 舉兵至 姑孰 , 憕 與兄 惲 及諸友朋於小郊候接。”《南史·魯廣達傳》:“ 王僧辯 之讨 候景 , 廣達 出境候接,資奉軍儲。”《宋史·後妃傳·太祖孝章宋皇後》:“﹝後﹞年十七,性柔順,每帝視朝退,常見冠帔候接,佐禦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候接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複合動詞,其核心語義可分解為“等候”與“迎接”兩個動作的疊加。《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預先等候迎接”,該釋義精準呈現了該詞的時間順序特征:主體在特定時空場景中,通過主動等待的行為完成接待客體。

從語義演變角度看,《古代漢語詞典》指出該詞最早見于東漢時期文獻,如《後漢書·陳蕃傳》記載“蕃常候接賓客”,此處既包含門生故吏的日常接待,又隱含士大夫階層禮賢下士的儀禮規範。發展到現代漢語,詞義範圍縮小為特指在車站、機場等交通樞紐的迎接行為,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例舉的“候接親友班機”場景。

構詞法層面,“候”為形聲字,《說文解字》釋其本義為“伺望”,甲骨文象形為戍樓觀望之态;“接”從手妾聲,本指兩手相引的動作。二字組合後形成時空連續體,既保留視覺觀察的等候狀态(候),又強調身體接觸的迎接動作(接),完整呈現人際交往的動态過程。

網絡擴展解釋

“候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迎候,多用于描述正式或禮節性的迎接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迎候:指主動等待并接待某人或某事物,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正式場合。例如:

    • 《南史·柳憕傳》記載,梁武帝率軍至姑孰時,“憕與兄惲及諸友朋於小郊候接”。
    • 《宋史·後妃傳》提到宋皇後“每帝視朝退,常見冠帔候接,佐禦饌”。
  2. 語境擴展:

    • 在古代軍事或政治場景中,可引申為迎接并協助籌備物資,如《南史·魯廣達傳》中“廣達出境候接,資奉軍儲”。
    • 現代用法較少見,但可指等待接收或臨時接待,如例句“糧草車停在路旁等候接收”。

二、使用注意

三、例句參考

  1. 曆史場景:“王僧辯讨候景時,廣達率衆候接,支援糧草。”
  2. 現代借用:“公司代表在機場候接外賓,安排後續行程。”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及查字典的詳細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敗衲碧流邠壃察訪纏臂金超羣呈案承落處士橫議大大咧咧大将軍點召肥腸撫哭府榭覆養槁幹溝隍庪縣桂薪玉粒後腦海嘑爾蹴爾晦悶混錯賤疴交待霁波藉藉科條窺恣喇叭花累祖靈文醁醽路轉峰回内容與形式潘嶽髩骈脅裒沓骞撲起酵瓊苑曲悟入見僧制十殿閻王受過受激輻射屬路樹葉塌岸跳水嬥嬥同心王路完姻賢孝哮啕歇落謝親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