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ith one heart]∶思想或認識一緻
同心同德
(2) [concentric]∶共一中心或核心
同心圓
同心度
(3) [common wish]∶共同的心願;心思相同
神佛原有同心
(4) [cherish the same ideals and follow the same path]∶志同道合;情投意合
昔時同心人,今日兩離分
(1).齊心。《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唐 杜甫 《提封》詩:“提封 漢 天下,萬國尚同心。” 明 李贽 《又答石陽太守》:“我二人老矣,彼此同心,務共證盟千萬古事業,勿徒為泛泛會聚也!”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依我說,大家同心合作!”
(2).共同的心願;心思相同。《孟子·告子上》:“欲貴者,人之同心也。”《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衆女子相見畢,説道:‘正要來看十八姨,為主人留坐,不意姨至,足見同心。’” 清 李漁 《憐香伴·神引》:“[生]使者到此,莫非為 崔 曹 二女作合麼?[小生]然也。[生]可見神佛原有同心。”
(3).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唐 李德裕 《鴛鴦篇》:“君不見昔時同心人,化作鴛鴦鳥。” 清 李漁 《巧團圓·剖私》:“怎奈侶伴雖多,同心卻少。”
(4).引申為知己。 唐 王維 《送别》詩:“置酒臨長道,同心與我違。”
(5).指同心結。 唐 長孫佐輔 《答邊信》詩:“揮刀就燭裁紅綺,結作同心答千裡。” 宋 鄭文 妻 孫氏 《憶秦娥》詞:“閑将柳帶,試結同心。” 明 劉基 《雙帶子》詩之二:“結得同心欲寄郎,還将雙帶刺鴛央。” 清 吳骞 《扶風傳信錄》:“從今後必再要與你訂山盟海誓全,必再要挽同心情更歡。”詳“ 同心結 ”。
(6).指共一個中心或核心。 南朝 梁簡文帝 《對燭賦》:“於是搖同心之明燭,施雕金之麗盤。” 唐 韓翃 《送王少府歸杭州》詩:“葛花滿把能消酒,梔子同心好贈人。” 宋 梅堯臣 《楊樂道留飲席上客置黃紅絲頭芍藥》詩:“萬絲必同心,千葉必同萼。”
“同心”一詞的釋義可從多個維度展開,以下為綜合解析:
齊心、共同目标
指思想或行動一緻,如“同心同德”“同心協力”,強調群體為同一目标凝聚力量。例如《易經》提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共同心願或情感
形容人與人之間心意相通,如夫妻、知己等關系。古詩中“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即表達情感共鳴卻被迫分離的惆怅。
志同道合與情投意合
常用于描述朋友、伴侶間的契合,如唐代李德裕詩句“昔時同心人,化作鴛鴦鳥”。
象征物與結構概念
“同心”既是情感紐帶,也是行動準則,貫穿于文化、生活與學術領域。
同心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指人們有着相同的目标、理念、心思。這個詞的部首是“口”和“心”,總共有六個筆畫。通過組合這兩個字,可以看出它的含義,即人們的心都聚焦在同一個方向上。
“同心”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人們認為心是人的思維和感情的源泉,而“同”意味着一緻和協議。因此,“同心”就意味着人們的思想和感情的一緻。
在繁體字中,“同心”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它們都由相同的部首和相同的筆畫組成。繁體字的運用稍微複雜一些,需要更多的筆畫和角度的改變。
古時候漢字寫作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同心”這個詞的基本含義并沒有改變。它依然代表了人們的心思是一緻的,共同追求着相同的目标。
以下是“同心”這個詞的例句:
1. 他們同心協力,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2. 在困難時期,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共克時艱。
3. 隻有同心協力,我們才能取得勝利。
與“同心”相關的組詞有:同心協力、同心合力、同心同德。
與“同心”近義詞有:一心一意、齊心協力、合力。
與“同心”反義詞有:心不同向、各自為政、背道而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