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幹。引申為窮困。 唐 韓愈 《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 蔡 先 鄆 鉏,三年而墟,槁乾四呼,終莫敢濡。”
槁幹(gǎo gàn)是漢語中一個形容事物狀态的複合詞,由“槁”與“幹”兩個語素構成,核心含義指枯萎幹燥、失去生機。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分層解析:
《說文解字》釋為“木枯也”,本義指草木枯敗㊀。引申為物體幹癟、衰敗的狀态,如《孟子·公孫丑上》“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㊁。
本義為幹燥、缺水,《玉篇》注“燥也”㊂。在“槁幹”中強化幹燥特性,如《論衡》“地幹日曝,枝葉枯槁”㊃。
指物體因失去水分而幹枯萎縮,多用于描述植物、人體或抽象事物的衰敗狀态: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
槁幹:枯幹;幹枯。例:~的樹枝|形容~。㊉
權威參考來源
㊀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
㊁ 孟子. 《孟子·公孫丑上》. 中華書局, 2010.
㊂ 顧野王. 《玉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㊃ 王充. 《論衡·自然篇》.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㊄ 莊子. 《莊子·齊物論》. 中華書局, 2007.
㊅ 《黃帝内經·素問》.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
㊆ 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中華書局, 1983.
㊇ 毛亨傳, 鄭玄箋. 《毛詩正義》.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㊈ 荀況. 《荀子·勸學》.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㊉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槁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文學相關研究。
襃斜跰足熛熏不可造次不留餘地暢草赤甲鸱鴺黜昏賜直打醮大令膽硬道華道遊恩典二事耳聞不如面見忿疐鳳雛海飓寒荄恒固猴子跳話不在行胡琴姣姣截發留賓吉時赍書覺羅沮索開裆褲口頭臨行亂項螺絲率計滿坐風生媚蝶篣楚豾狸丕隆迫不可待繦負黔桂鐵路親交凄豔勸百諷一缺三短四取戾商管蛇變呻恫石鲗素毳貼承王卒響鼻纖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