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軍的意思、大将軍的詳細解釋
大将軍的解釋
[title of military officer in ancient China] 武官名。始于戰國,漢代以後曆代沿置,為将軍的最高或較高的稱號
大将軍仁慈不肯發令。——《廣州軍務記》
詳細解釋
(1).古代武官名。始于 戰國 , 漢 代沿置,為将軍最高稱號,多由貴戚擔任,統兵征戰并掌握政權,職位極高。 三國 至 南北朝 ,戰事頻繁,當朝大臣多兼大将軍官號。 隋 左右武衛、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将軍,為禁軍高級武官。 唐 左右羽林、左右龍武軍、十六衛亦置大将軍,其職與 隋 略同。 宋 代十六衛大将軍已成空銜。
(2).古代武官名。自 唐 至 元 ,武散官有大将軍。
(3).古代武官名。 明 清 兩代于戰時設大将軍,統兵作戰,戰後即廢。
(4). 明 代稱由西洋傳進的一種大炮。《明史·兵志四》:“至 嘉靖 八年,始從右都禦史 河鋐 言,造 佛郎機 礮,謂之‘大将軍’……以銅為之,長五六尺,大者重千餘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長頸,腹有修孔。以子銃五枚,貯藥置腹中,發及百餘丈,最利水戰。”
詞語分解
- 大的解釋 大 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衆
- 将軍的解釋 下象棋時攻擊對方的;将;或;帥; 将國際象棋中的;王;暴露在對方棋子前,以緻如果不是;王;被馬上保護起來如在其間放上另一棋子,則下一步便可能被對方吃掉 ∶比喻給人出難題,使人感到難辦他當衆将了我一
網絡擴展解釋
“大将軍”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武官職名,其含義和地位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主要可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起源與早期發展
- 戰國時期:首次出現“大将軍”稱號,趙國名将李牧、廉頗均擔任過此職,作為統軍作戰的最高指揮官()。
- 秦漢之際:劉邦拜韓信為大将軍,總理軍事,位在諸将之上,此時已具備統帥全國軍隊的職能()。
二、漢代至南北朝的權力巅峰
- 漢武帝時期:衛青複置大将軍,成為最高軍事官職,位在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上,且可參與朝政決策()。霍光以大司馬大将軍身份輔政,實際掌握國家軍政大權。
- 東漢至三國:大将軍多由外戚擔任,如窦憲、何進等,職權遠超丞相()。
三、隋唐時期的職能轉變
- 禁軍統領:隋代設左右武衛大将軍,唐代十六衛各置大将軍,主要負責禁軍管理,但隨府兵制衰落逐漸虛銜化()。
- 宦官涉軍:唐中後期,宦官常任羽林軍、龍武軍大将軍,成為中央權力争奪焦點。
四、宋元明清的虛銜與戰時設置
- 宋代:十六衛大将軍完全成為榮譽頭銜,無實權()。
- 明清:僅戰時臨時設置,如明代徐達、清代豪格等,戰後即廢()。
五、地位演變特點
- 從實權到象征:早期為最高軍事統帥,唐宋後逐漸虛化,明清僅作臨時任命。
- 職權擴展:漢代兼具軍政大權,甚至可廢立皇帝(如霍光),後世則局限于軍事領域。
以上内容綜合自權威曆史文獻及百科資料(主要參考),如需完整職官體系演變細節,可查看相關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将軍:這個詞是指軍隊中的高級軍官,屬于軍銜的一種。下面我們來詳細介紹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大将軍的拆分部首是大(大字是一個常見的漢字,由一橫一撇組成)和将(将字是一個常見的漢字,由小米字旁和爿字旁組成),共有8個筆畫。
來源:
大将軍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兵制。在古代,将軍是掌握軍隊指揮權的高級軍事指揮官。這個稱謂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和秦朝。大将軍這個稱謂在曆史的發展中經過了不同的演變和實踐。
繁體:
大将軍的繁體字為大將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大字的形狀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但基本結構相似。将字的造型也略有差異,但是整體上能夠辨認。
例句:
1. 這位大将軍帶領着勇敢的士兵們,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2. 父親是一位退伍的大将軍,他的嚴格要求讓我變得更加堅強。
組詞:
除了大将軍,還可以組成其他相關的詞彙,例如:
- 少将
- 中将
- 上将
近義詞:
大将軍的近義詞包括:
- 元帥
- 統帥
反義詞:
大将軍的反義詞是:
- 小卒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夠幫到您,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