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波的意思、霁波的詳細解釋
霁波的解釋
平靜的水波。 唐 孟郊 《石淙》詩之五:“丹巘堕瓌景,霽波灼虛形。”
詞語分解
- 霁的解釋 霁 (霽) ì 雨雪停止,天放晴:雪霁。霁色(像雨後晴空那樣的顔色)。光風霁月。 怒氣消除:霁顔。霁威。色霁。 筆畫數:; 部首:雨; 筆順編號:
- 波的解釋 波 ō 水面振蕩起伏的運動:波浪。波濤。波瀾。波光。波紋。波蕩。推波助瀾。波及(影響到,牽涉到)。 物理學上指振動在物質中的傳播能量遞進的一種形式:電波。光波。超聲波。波長。波段。波速。波譜。 筆畫
專業解析
霁波,是一個富有詩意的古漢語詞彙,現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如下:
霁波(jì bō)
一、字義解析
- 霁(jì):
- 本義指雨雪停止,天氣放晴。《說文解字》:“霁,雨止也。”引申為怒氣消散、臉色轉和,如“色霁”。
- 在“霁波”中,“霁”取其本義“雨止天晴”之意。
- 波(bō):
- 本義指江河湖海等水面因動蕩而起的起伏水面,即波浪。《說文解字》:“波,水湧流也。”引申為像波浪一樣起伏的東西或現象。
- 在“霁波”中,“波”指水面、水波。
二、詞彙釋義
“霁波”作為一個合成詞,其核心含義是指:
- 雨過天晴後平靜、清澈的水面或水波。
- 它描繪的是風雨停歇、天空放晴後,水面恢複平靜、波光粼粼的景象,常帶有清新、明淨、開闊的意境。
三、文學意象與運用
“霁波”一詞多見于古典詩文,用以描繪優美的自然景色,營造甯靜、明朗或壯闊的氛圍。它不僅是自然景象的寫實,也常被賦予情感色彩或象征意義,如象征心緒的平靜、時局的安定或前景的光明。
- 經典用例:唐代詩人王勃在千古名篇《滕王閣序》中寫道:“虹銷雨霁,彩徹雲衢。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雖然此處未直接使用“霁波”二字,但“虹銷雨霁”描繪的正是雨後天晴的景象,緊接着的“秋水共長天一色”則生動展現了晴空之下遼闊平靜的水面(即“霁波”)與天空融為一體的壯美畫面,是“霁波”意境的完美體現。後世文人常化用此意境。
四、引申與象征
- 清澈明淨:霁波常象征經過動蕩(風雨)後恢複的清澈、平靜狀态。
- 開闊遼遠:雨後天晴,視野開闊,平靜的水面更顯浩渺。
- 心境平和:可借喻人怒氣消散後平心境,或紛擾過後安甯的環境。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 對“霁”、“波”及合成詞含義的權威釋義基礎。
- 《說文解字》(許慎) - 追溯“霁”、“波”二字的本源。
- 《古代漢語詞典》 - 提供古漢語詞彙的詳細解釋和例證。
- 王勃《滕王閣序》 - 包含“霁波”典型意境的千古名篇(載于《王子安集》或《全唐文》等)。
- 《康熙字典》 - 收錄字形、古音及傳統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霁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拼音:jì bō(注音:ㄐㄧˋ ㄅㄛ)
- 字義:指平靜的水波,多用于文學描寫。其中“霁”原指雨雪停止、天氣放晴,引申為平息、消散;“波”指水面起伏的波浪,組合後形容雨後初晴時水面的甯靜狀态。
二、出處與用法
-
文學典故
- 出自唐代詩人孟郊《石淙》詩之五:“丹巘堕瓌景,霽波灼虛形。”,描繪了山水間澄澈的水面景象。
- 常用于古詩詞或散文中,如“光風霁月”等成語也含類似意境。
-
現代語境
- 現代多用于書面語或藝術創作,形容自然景色的靜谧美感,例如:“湖面如鏡,霁波微漾。”
三、擴展信息
- 近義詞:平波、靜瀾
- 反義詞:怒濤、狂瀾
- 相關詞:霁色(雨後晴空的顔色)、霁月(雨後的明月)。
四、注意事項
該詞屬于書面雅語,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若需查詢更詳細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詩詞集。
别人正在浏覽...
草索朝制扯白初基辍辍翠粲村生泊長單線鐵路電子排版低心下意凍泉煅石膏對得住诽讪覆音附贅懸肬攻苦茹酸恭莊光落落顧客槐雞黃龍誓谏誨簡老窘摭九卿相涓塵爵台局家連捷淩波碌碌終身眀德内閣中書蹑潛甯武子匿止慓疾錢封奇恥大辱曲獻日有萬機乳橘傷缺施救識時達變雙身子黍臛松柏之塞梭标粟特塘上行探目套頭裹腦田宮托收亡實危言谠論寤寐求之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