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斂頻繁。《新唐書·吐蕃傳下》:“初, 夏州 田縉 裒沓, 黨項 怨之,導虜入鈔, 郝玼 與戰,多殺其衆。”
“裒沓”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讀音:póu tà
基本含義:指“聚斂頻繁”,即頻繁地征收、聚集財物或資源。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帶有負面色彩,常與苛捐雜稅、過度征收等語境相關。
《新唐書·吐蕃傳下》曾記載:“夏州田縉裒沓,黨項怨之,導虜入鈔。” 此例中,“裒沓”描述田縉頻繁聚斂財物,引發民怨。
若需深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新唐書》等權威文獻,或結合具體古文語境分析。
裒沓(póu tà)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物品繁多或人多時的混雜、擁擠的狀态。它描述了事物的聚集程度或人群的擁堵程度。
裒沓的部首是衣(yī),它具有11個筆畫。
裒沓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坤武》:“裒茲琛兮,烈如林火。觳觫烈烈兮,滌如皦日。”這個古代詩歌中,裒沓用來形容戰争時敵人的人數龐大,隊伍擁擠的景象。
裒沓的繁體字為瀑澾。
在古代,裒和沓分别有不同的寫法。其中,裒字的古代寫法為銷,并用于指代水流猛烈向前的狀态;而沓字的古代寫法為轉,指的是車馬迅速奔馳的模樣。
1. 遊客如織,人流裒沓,這個旅遊景點人氣非常旺盛。
2. 最近上下班時間,地鐵上總是裒沓不堪,讓人感覺很局促。
3. 在購物節期間,商場裡的顧客裒沓成堆,形成了一派繁忙的景象。
裒沓的相關詞語有裒貨、裒毛、裒盜等。
近義詞包括擁擠、擁堵、擁擠不堪。
反義詞可以是空落、冷落、稀疏等,表示事物少或人少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