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科條的意思、科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科條的解釋

(1).法令條文;法律條文。《戰國策·秦策一》:“科條既備,民多僞态。” 三國 魏 曹植 《文帝诔》:“恢拓規矩,克紹前人。科條品制,褒貶以因。”《舊唐書·代宗紀》:“設令廉恥守分,以奉科條,猶有祿廩之煩,役使之弊,而況貪猾縱欲,而動踰典章,作威以虐下,厚斂以潤己者乎!” 鄭觀應 《盛世危言·商戰》:“由國家明定科條:凡有能講求商務,獨出心裁者,準其領照自做。”

(2).條例;章程。 漢 陳琳 《檄吳将校部曲文》:“故令往購募爵賞,科條如左。” 宋 範成大 《圍田歎》詩之四:“臺家水利有科條,膏潤千年廢一朝。” 清 劉大櫆 《乞裡人共建義倉引》:“惟散財薄徵,為君上之所宜行,而無補於小民之窮餓,故其科條雖具,要不若積貯之為善也。”

(3).項目,科目。 漢 王充 《論衡·正說》:“其立篇也,種類相從,科條相附。” 唐 劉知幾 《史通·題目》:“夫戰争方殷,雄雌未決,則有不奉正朔,自相君長,必國史為傳,宜别立科條。至於 陳 項 諸雄,寄編 漢 籍; 董 袁 羣賊,附列《魏志》。既同臣子之例,孰辨彼此之殊。” 明 徐渭 《代雲南策問》:“後以科條舉者,在 漢 時稱明經,不及史, 唐 則惟三史而已。” 清 曹寅 《送朱林修北試》詩:“經義兼詞賦,科條孰後先?”

(4).謂分類整理成條款、綱目。《史記·太史公自序》:“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迹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 三代 ,録 秦 漢 ,上記 軒轅 ,下至于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漢書·丙吉傳》:“﹝ 吉 ﹞召東曹案邊長吏,瑣科條其人。” 顔師古 注引 張晏 曰:“瑣,録也。欲科條其人老少及所經歷,知其本以文武進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科條”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四層含義,結合不同來源解釋如下:

  1. 法令條文或法律條文
    源自古代行政與法律體系,指官方制定的規範性條例。例如《戰國策·秦策一》提到“科條既備,民多僞态”,說明法令完善後民衆可能出現應對策略。在三國時期,曹植的《文帝诔》中也有“科條品制,褒貶以因”的表述,體現其對制度分類的作用。

  2. 條例或章程
    用于指代具體的行為規範或行政規定。如漢陳琳的《檄吳将校部曲文》提到“科條如左”,即通過條款形式明确規則。現代語境中也可延伸為機構内部的規章制度,例如“明定科條”即制定明确章程。

  3. 分類整理成條款或綱目
    強調對内容的系統性劃分,如漢王充《論衡·正說》中“科條相附”,指按類别整理文獻或制度。唐代劉知幾的《史通》進一步說明其在史書編纂中的分類作用。

  4. 項目或科目
    在學術或業務分類中,指具體的門類或條目。例如“種類相從,科條相附”描述按學科劃分項目,這與“科”字本身的分類含義(如“文科”“理科”)相關。

“科條”一詞既包含法律、行政的規範性,也涉及分類整理的結構性,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曆史用例多見于文獻典籍,現代使用則偏向規章制度或學術分類。

網絡擴展解釋二

科條的意思

科條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科學技術中的規模、标準或者指導原則。它可以用來形容一項科學研究或技術開發的标準和規範,也可以用來指導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拆分部首和筆畫

科條的部首是"禾",共有9畫。

來源

科條一詞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其具體來源尚不可考。在科學技術發展的背景下,科條這個詞逐漸被運用于規範和标準化科學技術工作。

繁體

繁體字中,科條的寫法為「科條」。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對漢字的書寫規則,科條可以用「科條」來表示。

例句

1. 在這個研究項目中,我們必須遵守科條,确保數據的準确性。
2. 這項技術開發需要按照科條進行,以确保産品的質量和安全性。
3. 他是一個嚴謹遵循科條的科學家,深受同行的稱贊。

組詞

科技、條理、科考、考條、科學、條款、條理

近義詞

規範、規格、标準、準則、規矩

反義詞

自由、靈活、寬松、隨意、非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