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紅夷的意思、紅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紅夷的解釋

(1).舊稱 荷蘭 。 明 張煌言 《上延平王書》:“而今守禦單弱,兼聞 紅夷 搆虜乞師。萬一乘虛窺伺,勝敗未可知也。”《明史·熹宗紀》:“﹝ 天啟 三年正月﹞乙卯, 紅夷 據 澎湖 。”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四:“紅毛戈船火器,橫行海外,及 鄭成功 一戰,逐 紅夷 奪 臺灣 而有其國,亦即 閩 廈 之兵。”

(2).大炮名。參見“ 紅夷礮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紅夷”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曆史語義的複合詞。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曆史語境中的外族稱謂 明代文獻常用作荷蘭殖民者的代稱,源其船員多紅發特征,如《明史·和蘭傳》載“其人深目長鼻,發眉須皆赤,足長尺二寸,颀偉倍常”,故稱“紅毛夷”,後簡化為“紅夷”。此稱謂在《東西洋考》《廣東通志》等明清典籍中均有印證。

二、地方文化中的特殊指代 閩粵沿海方言體系中,“紅夷”曾延伸指代攜帶火器的歐洲商船,如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紅夷以銅鑄之,重千斤,大十餘圍,皆發於此中”,此處特指荷蘭戰船配置的早期火炮。

三、少數民族的文獻别稱 清代《皇清職貢圖》标注雲南邊陲族群時,将部分部落稱為“紅夷”,此處的“夷”屬古代對西南少數民族的泛稱,與“彜”字存在通假關系,現代民族分類中已規範為“彜族”分支。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具流通性,多出現于曆史文獻研究及地域文化考據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紅夷”是明清時期漢語中對歐洲人(尤其是荷蘭人)的稱呼,其含義及曆史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1. 字面構成
    “紅”指歐洲人膚色泛紅的特點,“夷”是古代漢族對外族的蔑稱,與“蠻”“戎”“狄”類似,用于區分中原與四方民族(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歐洲人因膚色發紅被稱為“紅夷”,而非服飾差異,如荷蘭人曾被歐洲其他國家稱為“redman”(紅人)。

  2. 文化語境
    該詞帶有貶義,暗含文化差異和對立,常出現在涉及中外交流或沖突的文獻中。


二、曆史背景與特指對象

  1. 特指荷蘭人
    明朝至清初,“紅夷”多指荷蘭殖民者。例如,《明史》記載荷蘭占據澎湖(1623年),張煌言《上延平王書》提及荷蘭勾結其他勢力威脅東南沿海。

  2. 軍事關聯
    荷蘭人曾以先進火器侵擾中國沿海,因此“紅夷”也引申為荷蘭大炮的代稱,如“紅夷炮”(一種早期西洋火炮)。


三、演變與使用範圍

  1. 廣義化
    後期“紅夷”逐漸泛指歐洲人,如清代文獻中“紅毛夷”可指英國人或其他西方人。

  2. 現代視角
    當代研究中,“紅夷”作為曆史詞彙,多用于分析明清外交、軍事沖突或文化觀念,需注意其含有的民族中心主義色彩。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或語料例證,可查閱《明史》《聖武記》等原始文獻,或參考權威曆史研究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被覆布衾不識擡舉倉卒辰駕塵沙劫扯閑篇儲光磁帶促步邨塢到耳飛蓬乘風符敕蓋然論輥子顧望姑丈含嘉倉合着黃金阙回甘揮揮奬訓焦尾枯桐甲子雨劫婚節署緝綱今生今世九江市救拯即小見大稽閱哭奠禮不下庶人裡端路亭賣券名靰利鞚木讷老人炮彈七百青磴悛慎取債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三累善宦適等事形碎紅素體屠子韋絃違質五花爨弄無任徒顯赫銷聲斂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