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稱 荷蘭 。 明 張煌言 《上延平王書》:“而今守禦單弱,兼聞 紅夷 搆虜乞師。萬一乘虛窺伺,勝敗未可知也。”《明史·熹宗紀》:“﹝ 天啟 三年正月﹞乙卯, 紅夷 據 澎湖 。”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四:“紅毛戈船火器,橫行海外,及 鄭成功 一戰,逐 紅夷 奪 臺灣 而有其國,亦即 閩 廈 之兵。”
(2).大炮名。參見“ 紅夷礮 ”。
“紅夷”是明清時期漢語中對歐洲人(尤其是荷蘭人)的稱呼,其含義及曆史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字面構成
“紅”指歐洲人膚色泛紅的特點,“夷”是古代漢族對外族的蔑稱,與“蠻”“戎”“狄”類似,用于區分中原與四方民族(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歐洲人因膚色發紅被稱為“紅夷”,而非服飾差異,如荷蘭人曾被歐洲其他國家稱為“redman”(紅人)。
文化語境
該詞帶有貶義,暗含文化差異和對立,常出現在涉及中外交流或沖突的文獻中。
特指荷蘭人
明朝至清初,“紅夷”多指荷蘭殖民者。例如,《明史》記載荷蘭占據澎湖(1623年),張煌言《上延平王書》提及荷蘭勾結其他勢力威脅東南沿海。
軍事關聯
荷蘭人曾以先進火器侵擾中國沿海,因此“紅夷”也引申為荷蘭大炮的代稱,如“紅夷炮”(一種早期西洋火炮)。
廣義化
後期“紅夷”逐漸泛指歐洲人,如清代文獻中“紅毛夷”可指英國人或其他西方人。
現代視角
當代研究中,“紅夷”作為曆史詞彙,多用于分析明清外交、軍事沖突或文化觀念,需注意其含有的民族中心主義色彩。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或語料例證,可查閱《明史》《聖武記》等原始文獻,或參考權威曆史研究著作。
紅夷是一個詞語,通常用來形容西方人。它可以表示西方人的外貌特征、文化差異、曆史背景等方面。
紅夷這個詞由“紅”和“夷”兩個字組成。
部首:
紅:由纟(糾結)和工(工具)兩個部首組成。
夷:由大(太陽)和力(力量)兩個部首組成。
總筆畫數:
紅:共9畫。
夷:共10畫。
紅夷最初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具體的來源不是很清楚。它可能是根據西方人的面色與人骨中的顔色來得名,由于西方人皮膚較為白皙,故而得名紅夷。
紅夷的繁體字為「紅夷」。
在古代,紅夷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然而,由于古代漢字的變體較多,沒有确切的記錄。
1. 他是一個紅夷,所以他的皮膚相對較白。
2. 紅夷的文化與東方文化有很大的差異。
紅夷國(西方國家)、紅夷人(西方人)、紅夷文化(西方文化)
洋人、西方人、外國人
東方人、華夏人、本土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