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宣公三年》:“ 成王 定鼎於 郟鄏 ,蔔世三十,蔔年七百,天所命也。”後用“七百”稱頌封建王朝運祚綿長。 南朝 梁 沉約 《梁明堂登歌·歌赤帝》:“匪惟七百,無絶終始。”《南齊書·郁林王紀》:“三靈之眷方永,七百之基永固。”《隋書·音樂志下》:“開我皇業,七百同盛。”
“七百”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曆史來源
出自《左傳·宣公三年》記載:周成王定鼎于郏鄏時占卜,預言周朝将傳三十世,享國七百年(“蔔世三十,蔔年七百”)。後來“七百”被用來稱頌封建王朝國運綿長。
本義與引申義
原指周朝國祚的七百年,後引申為數量龐大、難以計數,或形容王朝統治長久、根基穩固。例如《南齊書》中“七百之基永固”即強調政權穩固。
如需更深入解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獻相關條目。
《七百》是一個數字詞彙,表示700。它由漢字“七”和“百”組成。
漢字“七”的部首是“一”字旁,它的筆畫數目為二。
漢字“百”的部首是“白”字頭,它的筆畫數目為六。
《七百》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在古漢字中,數字的表示一般采用組合的形式。而“七百”正是将數字七和單位“百”結合而成。
在繁體字中,七百的寫法為「七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七百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然而,關于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查閱更多的資料。
他花了七百元買了一本新書。
我家離學校隻有七百米的距離。
七百零一、七百零二、七百零三、七百二十、七百三十、七百四十、七百五十,等等。
七百和七百是同義詞,表示相同的數目700。
七百的反義詞是〇,表示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