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耳。 漢 揚雄 《太玄·事》:“到耳順止,逆聞順行也。” 司馬光 集注:“到與倒同……能納忠補過不失正順者也。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
“到耳”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基本含義(現代用法)
指消息傳遞到某人的耳朵裡,表示信息已傳達至目标對象。常見于日常交流中,如“消息到耳後他立刻行動”。該用法強調信息的到達狀态,屬于直白表達。
古籍中的特殊含義
在漢代文獻中,“到耳”通“倒耳”,意為逆耳,即忠言聽起來不順耳。例如揚雄《太玄·事》中“到耳順止”,司馬光注:“到與倒同……忠言逆耳利于行”。此用法強調勸谏類言論的刺耳性,常與“良藥苦口”并列使用。
補充說明:
《到耳》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于描述聲音傳達到耳朵的位置。它由一個部首和兩個字根組成。
拆分部首:到(dào)。
拆分字根:至(zhì)和耳(ěr)。
“到”是一個常見的部首,意思是到達、接觸。在這個字中作為部首,表示聲音的到達或傳達。
“至”表示達到的位置或程度。“耳”則是指耳朵。
拆分後,整個詞語以部首“到”開始,由兩個字根“至”和“耳”組成,共計3個字。
《到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在古代漢字中,也有類似的字形,并且寫法有所差異。
繁體字寫法:到耳(dào ěr)。
古時候漢字寫法: 到耳。
例句:聲音傳得到耳朵裡,我才能聽清楚。
組詞:到達、到底、耳聞目睹。
近義詞:聽見、聽到、聽取。
反義詞:聽不到、聽不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