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韋弦 ”。
“韋絃”(也寫作“韋弦”)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該詞最早出自《韓非子·觀行》:戰國時期,西門豹因性格急躁,便佩戴柔軟的皮繩(韋)提醒自己緩和;董安于性格遲緩,則佩戴緊繃的弓弦(弦)來警示自己果斷。後以“韋弦”比喻通過外界事物進行自我調節或接受他人規勸。
自我警戒
指借助外物來彌補性格缺陷,如《文選》注中提到的“韋(皮繩)喻緩,弦喻急”,體現古人修身養性的智慧。
引申比喻
衍生出兩種常見用法:
該詞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物喻德”的思維方式,體現了儒家“克己”與道家“陰陽調和”思想的融合。其雙關含義(物理琴弦與抽象規勸)也反映了漢語的意象表達特色。
注:以上解析綜合了《韓非子》原始典故、詞典釋義及曆史文獻用例。
韋絃(wéi xián)是一詞的表示了一種樂器的名稱,原意是指古代樂器琵琶和箜篌的琴弦。該詞的構成由兩個部分組成:韋(wéi)和絃(xián)。
韋字的部首為革,共7畫,絃字的部首是糸,共6畫。
韋絃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韋”這個字本身有舊音為“Wei”或“We”,而“絃”字在古代音韻中讀作“Huán”。在語音演化過程中,音“Wei”的韻母由起初的内聲化發展為舌段閉音,從而過渡到現今的[p]音,而音“Huán”的上聲部分幾經變化,繼而演變成今天的[-an]音。這樣,最終詞彙層面上的“韋絃”這個詞的音韻結構就變成了現在所聽到的“wéi xián”。
韋絃的繁體寫法為「韋弦」。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以「韋絃」這個字為例,古代「韋」字可以寫成「圩」,「絃」字可以寫成「絜」。但是,現今通用的寫法是「韋絃」。
他慢慢地撫摸着琵琶的韋絃,開始彈奏起了悠揚的樂曲。
韋編三絕、韋編申命、韋編織地、韋編绮繡等。
琴弦、樂弦。
韻律、旋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