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本質邪6*惡。《國語·晉語四》:“質将善而賢良贊之,則濟可竢。若有違質,教将不入,其何善之為?” 韋昭 注:“違,邪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違質漢語 快速查詢。
“違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違質”指本質邪惡,強調人或事物内在的根本屬性存在邪惡性。該詞由“違”(違背、邪惡)和“質”(本質、特性)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違背正道的本性”。
該詞最早見于《國語·晉語四》:“質将善而賢良贊之,則濟可竢。若有違質,教将不入,其何善之為?”(若本性良善且有賢人輔佐,便可成功;若本質邪惡,教化便無法深入,善行也難以實現)。
三國時期韋昭對此注釋:“違,邪也”,進一步明确“違”在此處的含義為“邪惡”。
“違質”多用于古籍中,形容人或事物的根本屬性偏離正道,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例如在教化類論述中,強調内在本質對行為的影響,如“違質者不可教”。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詞語演變,可參考《國語》等文獻或權威字典。
《違質》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違背真實的本質。它由“違”和“質”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違”字的部首是辶(辵),它是從“辵”部首和“為”字的組合。它的總筆畫數是7。 - “質”字的部首是貝(貝),它的總筆畫數是9。
來源: “違質”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其固有的本質和特征。如果違背了事物的本質,就會産生問題或錯誤。因此,使用“違質”來形容違背真實本質的行為或事情。
繁體:違質(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對于“違質”這個詞,古代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差異,但基本上仍然保持了相同的意思。
例句: - 他的行為違質,完全不符合原則。 - 這家公司被指控違質經營,導緻了諸多問題。 - 你們違質了我們的協議,我們無法接受這種行為。
組詞: - 違反:違反規定、法律或約定。 - 違背:違背信任、原則或規範。 - 違規:違規操作、行為或規定。
近義詞: - 違背:背離、違反、違抗。 - 失實:不真實、虛假、謊言。
反義詞: - 符合:相符、遵循、合規。 - 正确:真實、準确、合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