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红夷的意思、红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红夷的解释

(1).旧称 荷兰 。 明 张煌言 《上延平王书》:“而今守御单弱,兼闻 红夷 搆虏乞师。万一乘虚窥伺,胜败未可知也。”《明史·熹宗纪》:“﹝ 天启 三年正月﹞乙卯, 红夷 据 澎湖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红毛戈船火器,横行海外,及 郑成功 一战,逐 红夷 夺 臺湾 而有其国,亦即 闽 厦 之兵。”

(2).大炮名。参见“ 红夷礮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红夷”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历史语义的复合词。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历史语境中的外族称谓 明代文献常用作荷兰殖民者的代称,源其船员多红发特征,如《明史·和兰传》载“其人深目长鼻,发眉须皆赤,足长尺二寸,颀伟倍常”,故称“红毛夷”,后简化为“红夷”。此称谓在《东西洋考》《广东通志》等明清典籍中均有印证。

二、地方文化中的特殊指代 闽粤沿海方言体系中,“红夷”曾延伸指代携带火器的欧洲商船,如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红夷以铜铸之,重千斤,大十余围,皆发於此中”,此处特指荷兰战船配置的早期火炮。

三、少数民族的文献别称 清代《皇清职贡图》标注云南边陲族群时,将部分部落称为“红夷”,此处的“夷”属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泛称,与“彝”字存在通假关系,现代民族分类中已规范为“彝族”分支。

需注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具流通性,多出现于历史文献研究及地域文化考据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红夷”是明清时期汉语中对欧洲人(尤其是荷兰人)的称呼,其含义及历史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含义

  1. 字面构成
    “红”指欧洲人肤色泛红的特点,“夷”是古代汉族对外族的蔑称,与“蛮”“戎”“狄”类似,用于区分中原与四方民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欧洲人因肤色发红被称为“红夷”,而非服饰差异,如荷兰人曾被欧洲其他国家称为“redman”(红人)。

  2. 文化语境
    该词带有贬义,暗含文化差异和对立,常出现在涉及中外交流或冲突的文献中。


二、历史背景与特指对象

  1. 特指荷兰人
    明朝至清初,“红夷”多指荷兰殖民者。例如,《明史》记载荷兰占据澎湖(1623年),张煌言《上延平王书》提及荷兰勾结其他势力威胁东南沿海。

  2. 军事关联
    荷兰人曾以先进火器侵扰中国沿海,因此“红夷”也引申为荷兰大炮的代称,如“红夷炮”(一种早期西洋火炮)。


三、演变与使用范围

  1. 广义化
    后期“红夷”逐渐泛指欧洲人,如清代文献中“红毛夷”可指英国人或其他西方人。

  2. 现代视角
    当代研究中,“红夷”作为历史词汇,多用于分析明清外交、军事冲突或文化观念,需注意其含有的民族中心主义色彩。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事件或语料例证,可查阅《明史》《圣武记》等原始文献,或参考权威历史研究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摆谱儿半文半白包涵保险盒儤值北歌本觉博施才猷曹大家鄽市成然处石徂背大哄大嗡二始沸渭丰絜讽玩焚骸覆蒙告休瑰木好感耗匮鸿函巨椟红人恍怳诨官鬋鬓俭静骄兵精乖金叶郡门略不世出廉辨利末劙囊龙准公搂沟子录放碖碅命悭佞恶霓帔碰碰车骈首就系卿皂睿文塞表上老思裁司察特赐同化政策为民父母相耦相撞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