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種過失。《鄧析子·無厚》:“君有三累,臣有四責。何謂三累?惟親所信,一累;以名取土,二累;近故親疏,三累。” 漢 王充 《論衡·累害》:“夫鄉裡有三累,朝庭有三害……凡人操行,不能慎擇友;友同心恩篤,異心疎薄,疎薄怨恨,毀傷其行,一累也。人才高下,不能鈞同;同時并進,高者得榮,下者慚恚,毀傷其行,二累也。人之交遊,不能常歡;歡則相親,忿則疎遠,疎遠怨恨,毀傷其行,三累也。”
謂幾經煩勞。 清 龔自珍 《知歸子贊》:“於斯時也,猝焉而與其向者靈異智慧之心遇;遇而不逝,乃決定其心,蓋三累三折之勢,知有佛矣。”
“三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釋,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指三種過失或多重疊加的煩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三種過失說(主流含義)
多重煩勞說 清代龔自珍《知歸子贊》中引申為“幾經煩勞”,指經曆多次波折後達成目标的狀态。
提示:若需查看完整古籍原文或不同解釋的詳細對比,可參考《鄧析子》《論衡》等文獻。
《三累》是一個漢字詞語,有着消極的意義。它表示人或物被困擾、壓迫、折磨到了極點,感到筋疲力盡、疲憊不堪。形容人或物經曆了長時間的困擾或痛苦之後變得精疲力竭。
《三累》的拆分部首是“纟”,表示與線、紡織等相關;而拆分筆畫數量為八畫。
《三累》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其中的“三”字表示程度達到了極點,而“累”字表示疲勞、困擾。繁體字《三纍》保留了原字的形态,隻是在簡化字形的中國大陸和新加坡等地暫時不在使用。
在古代,當人們使用毛筆書寫字體時,漢字的字形和結構與現代有些許差異。然而,《三累》一詞的漢字寫法基本上沒有發生變化,就是由“纟”和“罒”兩個部分組成。
1. 她一整天都在忙碌工作,累得七葷八素,簡直是三累了。
2. 這個項目延期多次,團隊成員都累得不行了,已經到了三累的地步。
組詞:勞累、疲累、煩累。
近義詞:筋疲力盡、筋疲力竭、精疲力竭。
反義詞:精神飽滿、精力充沛、精神百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