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政事的法度。 南朝 宋 謝靈運 《撰征賦》:“覽 永嘉 之紊維,尋 建武 之緝綱。”
"緝綱"是由"緝"與"綱"組成的複合詞,在《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中未單獨設立詞條。根據構詞法可作如下解析:
一、單字訓诂
"緝"字本義為績麻成線,《說文解字》釋作"績也"(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後引申為搜捕、整治等義。《康熙字典》載其有"續也,理也,綴也"三層含義(來源:中華書局《康熙字典》影印本)。
"綱"字在《爾雅·釋器》中解作"網之大繩",段玉裁注《說文》雲"綱者網之主繩"(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後演變為關鍵、法度之義,如《尚書·盤庚》"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二、複合詞解析 從構詞邏輯分析,"緝綱"可作兩種釋義:
本義指編織漁網的主繩,見于古代紡織術語,如《天工開物·乃服》記載"緝綱為經"的織造工序(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天工開物校注》)。
引申義指整頓法度,清代文獻《皇朝經世文編》卷四十七載"緝綱饬紀,以正百官"的用法(來源:國家圖書館《四庫全書》電子版)。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特定專業文獻或仿古語境中。建議研究者在具體語境中結合上下文進行語義判定,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故訓彙纂》等工具書獲取更詳盡的古義訓釋。
“緝綱”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字詞分解:
出處與語境: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宋謝靈運的《撰征賦》:“覽永嘉之紊維,尋建武之緝綱。”此處通過對比“永嘉之亂”的混亂與“建武時期”的治理,突顯“緝綱”指代有序的政事管理。
延伸用法: 在成語化語境中,“緝綱”可比喻領導者以嚴密措施梳理問題根源并改進治理,如“提綱挈領”般抓住關鍵。
“緝綱”一詞兼具具體與抽象含義,既指實際的政治法度,也蘊含方法論層面的治理智慧。需注意其古典語境的使用,現代多用于學術或文學領域。如需進一步溯源,可參考《撰征賦》及《左傳》相關注釋。
案籍鯿魚舟柀子讒喙觇眺赤螭遲怯愁絲刺頭泥裡陷挫筆德薄才疏抵搪東西玉對比溫度凡家風奔更授光伏效應黉門客花藟皇帝黃支江城梅花引寖淫咎慝獧給遽爾橘葉開闊地課孫草來胤兩重獠獵陵暴留都妙手丹青麋鳥磨它子南籥弄碜兒濃皂水淺霜喬妝打扮侵黩青囊秋獲求親告友取會揉弄賞笑松棚隨寓而安田禾土販外廚萬緒千頭鹹鹾箱簾項縮蟹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