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钺的意思、旌钺的詳細解釋
旌钺的解釋
(1).旌旗與斧钺。《魏書·任城王子澄傳》:“公在外見旌鉞既張,而有憂色。” 唐 黃滔 《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公廳四間一廈,或備旌鉞之覯止。” 宋 文瑩 《湘山野錄》卷上:“﹝公﹞引旌鉞訪舊齋,而門徑窗扉及泉池釣遊之迹,歷歷如昨。”
(2).喻權柄。 唐 無名氏 《仙傳拾遺·唐若山》:“﹝ 李紳 ﹞後果入相,連秉旌鉞。”
詞語分解
- 旌的解釋 旌 ī 古代用羽毛裝飾的旗子。又指普通的旗子:旌旗。旌銘(舊時喪禮,柩前書死者姓名的旗幡)。 表揚:旌表。 筆畫數:; 部首:方; 筆順編號:
- 钺的解釋 钺 (鉞) è 古代兵器,青銅制,像斧,比斧大,圓刃可砍劈,中國商及西周盛行。又有玉石制的,供禮儀、殡葬用。 古星名。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旌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 拼音:jīng yuè
- 結構:由“旌”(左右結構)和“钺”(左右結構)組成。
- 字面解釋:
- 旌:古代用羽毛裝飾的旗幟,用于指揮或儀仗,後引申為表彰(如“旌表”)。
- 钺:形似大斧的兵器,象征權力,常見于君主或将領的儀仗中。
二、詳細解釋
-
字面意義
指旌旗與斧钺的組合,常用于古代軍事或禮儀場景。例如《魏書》中記載“公在外見旌鉞既張”,描述儀仗陳列的場景。
-
比喻意義
象征權柄或執政大權,如唐代文獻提到“連秉旌鉞”,形容掌握重要權力。
三、使用場景
- 文學與曆史文獻: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員、将領的權威或儀仗,如“公廳四間一廈,或備旌鉞之覯止”(唐·黃滔)。
- 成語化表達:現代可比喻某人擁有重要地位或決策權,例如“執掌旌钺”。
四、補充說明
- 文化内涵:旌钺的象征意義體現了古代中國對軍事與政治權力的結合認知,既有實際功能(指揮軍隊),也有精神象征(權威合法性)。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古籍《魏書》《湘山野錄》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旌钺》這個詞的意思:
《旌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旗幟和将軍的權杖。旗幟代表統帥的權威和威信,将軍的權杖則象征軍隊的統禦力量。因此,《旌钺》常常用來形容權威或勢力的象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旌钺》的部首拆分為「方」和「钅」。
其中,「方」是指東西南北或方位;「钅」則是金屬或金制品的意思。
根據拆分部首得知,「方」和「钅」是兩個獨立的部首。其中「方」部的位置在左邊,「钅」部的位置在右邊。
來源和繁體:
《旌钺》一詞最早出現于中國的古代文獻中,如《史記》、《漢書》等。它的字形和用法在漢字演變的過程中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所以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形态基本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旌钺》在古時候的寫法以篆書為主,書寫風格古樸而工整。在篆書中,「旌」字由上面的「舟」形狀組成,代表旗幟在舟上飄揚的形象;「钺」字則由金屬的「刀」和「子」組成,表示權杖的形狀。
例句:
- 他手持着旌钺,帶領軍隊赢得了勝利。
- 這個組織的領導者具有旌钺之勢,無人敢違抗。
組詞:
- 旌旗:指旗幟,成為象征和标志。
- 長旌:指高大的旗幟,象征威嚴和權威。
近義詞:
- 招牌:具有象征和标志作用的物體。
- 權杖:表示職權和權力的象征。
反義詞:
- 背信棄義:指違背諾言和信任,毀約和不誠信。
通過以上解釋,相信您對《旌钺》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