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病痛;疾苦。 明 呂坤 《答顧泾陽書》:“吾輩此身原是天下之身,要認得天下國家、昆蟲草木都是我身,飢寒疾病都是痛煞煞痌瘝乃身。” 清 魏源 《偶然吟》之九:“不憂一家寒,所憂四海饑。痌瘝苟不瘳, 堯 禹 亦何為。” 趙樸初 《讀朱6*德委員長泸州詩敬作》詩:“攬轡澄清天下志,欲今萬世無痌瘝。”參見“ 恫瘝 ”。
(2).謂關懷人民病痛、疾苦。《明史·劉宗周傳》:“陛下留心民瘼,惻然痌瘝。” 清 龔鼎孳 《蠲租行追同元次山舂陵行韻》:“痌瘝上帝心,四海寧盡知?” 清 仇兆鳌 《<杜詩詳注>序》:“凡登臨遊歷,酬知遣懷之作,有一念不繫屬朝廷,有一時不痌瘝斯世斯民者乎?”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痌瘝漢語 快速查詢。
痌瘝(tōng guān)是漢語中具有人文關懷色彩的古典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病痛與疾苦,常被引申為對民衆苦難的深切關懷。該詞由「痌」(同「恫」)與「瘝」組成,二字在《說文解字》中分别釋義為「痛也」和「病也」,合稱後最早見于《尚書·康诰》「恫瘝乃身」,意為将百姓疾苦視為己病,體現執政者對民生的責任感。
在現代漢語中,痌瘝多用于成語「痌瘝在抱」,形容當權者體恤民情的胸懷。例如清代鄭觀應《盛世危言》提及「痌瘝一體,疴癢相關」,即強調社會階層間應共擔苦難。從構詞學分析,「痌」的古音與「痛」通假,通過形聲字結構強化情感共鳴;「瘝」則以「疒」為部首,直指疾病本體,二字組合形成語義疊加的修辭效果。
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與《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均收錄該詞條,強調其在古典文獻中的政論價值。需要注意的是,隨着語言演變,現代口語中已較少使用該詞,但其承載的仁政思想仍常見于曆史研究及文學評論領域。
關于“痌瘝”一詞,經核查,您提供的搜索結果中未包含該詞的相關信息。根據語言學知識,“痌瘝”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拆解如下:
字義解析
組合詞義
“痌瘝”常連用為“痌瘝在抱”,形容執政者将百姓的疾苦視為自己的病痛,體現深切關懷。例如清代《官場現形記》中“前兄大善士痌瘝在抱,憂民如子”即用此典。
建議:該詞多用于古文或特定語境,現代漢語中罕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權威辭書,或提供更具體的上下文以便精準解讀。
阿裡斯托芬昂頭天外殡殓碧松煙孱庸岱嶺單句調法第六感東坡竹渡頭縫開俯服泔淡高位厚祿宮掖圭筚豪才橫遮豎擋核起和雅滑串流口懷憤黃間忽搭弧圈踐年驕邪經國繼躅牢記連番亮天連誅龍騰虎踯羅漢牀鹿死不擇廕麥花難關枿芽暖玉鞍漂礫鋪監乾陀羅入眼散草尚猷少男束手書僮嗣母素抱貪重桃葉擿擋徒人外身晩婆婆獻茶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