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聲音符合節奏。《周禮·春官·大胥》:“春入學,舍采合舞,秋頒學合聲。” 鄭玄 注:“合聲,亦等其曲折,使應節奏。” 孫诒讓 正義:“合聲,即合樂之聲音也。” 北周 庾信 《燈賦》:“《楚妃》留客, 韓娥 合聲。”
(2).和聲;和鳴。 唐太宗 《月晦》詩:“笑樹花分色,啼枝鳥合聲。”
(3).猶齊聲。 唐 孫頠 《幻異志·雙聖燈》:“ 大歷 十四年四月八日夜,大衆合聲禮念,西南近臺見雙聖燈。” 朱自清 《中國歌謠·歌謠的曆史》:“歌阕,合聲赓贊,叫聲振席,歡感闾裡。”
(4).謂合二字成一字之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音韻闡微》:“國書十二字頭用合聲相切,緩讀則為二字,急讀則為一音,悉本乎人聲之自然。證以《左傳》之丁寧為鉦,句瀆為穀;《戰國策》之勃蘇為胥。於 三代 古法亦復相協。” 黃侃 《聲韻略說》:“合聲即反語,謂合二字急疾呼之以成聲。”參見“ 反切 ”。
“合聲”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聲音符合節奏
指聲音與節奏協調一緻,常見于古代禮樂場景。例如《周禮·春官·大胥》記載“秋頒學合聲”,鄭玄注解為“等其曲折,使應節奏”。北周庾信《燈賦》中“韓娥合聲”也體現了這一含義。
和聲或和鳴
強調不同聲音的和諧共鳴。如唐太宗《月晦》詩中的“啼枝鳥合聲”,描述鳥鳴聲的協調。此義項與音樂中的“和聲”概念相關,但“和聲”更側重多聲部音高組織,而“合聲”偏向自然聲音的配合。
齊聲
指衆人同時發聲。例如唐代孫頠《幻異志·雙聖燈》記載“大衆合聲禮念”,朱自清也提到“合聲赓贊”的場景。
合二字成一字之音(音韻學)
屬于傳統音韻學術語,指将兩個字的發音合并為一個音節,如反切注音法中的拼讀規則。
總結
“合聲”既可指聲音的節奏性、和諧性,也可表示集體發聲或音韻學中的拼讀現象。需注意與音樂術語“和聲”區分,後者特指多聲部音樂的結構。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合聲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重意義。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彙等方面進行介紹。
合聲的拆分部首是合(合口),具有6個筆畫。
合聲的義項有多種含義,其中一種來源于音樂領域,表示多個聲部同時發聲或多人合唱時的協調和諧。另一種來源于漢字組合的用法,表示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合并起來一起發音。此外,合聲還可以表示許多事物相互呼應、相互配合的意思。
合聲的繁體字為「合聲」。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合字的寫法與現代略微不同。具體而言,古漢字的合字寫作「閤」,形狀上像是兩個門合在一起。
1. 合聲演唱的歌曲更加悅耳動人。
2. 這篇文章中的詞語選用合聲造句,使得句子更加協調和諧。
合作、合奏、合唱、合情合理、和諧等。
和聲、協調、融洽。
不和、不協調、不融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