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帛的意思、贲帛的詳細解釋
贲帛的解釋
指帝王尊賢禮士所賜與的束帛。語本《易·贲》“賁于丘園,束帛戔戔。” 王肅 注:“失位無應,隱處邱園,蓋蒙闇之人,道德彌明,必有束帛之聘也。” 唐 元稹 《謝恩賜告身衣服并借馬狀》:“忽降天書,乍乘雲驥,頒衣煥目,賁帛盈庭。”《舊唐書·文苑傳序》:“爰及我朝,挺生賢俊, 文皇帝 解戎衣而開學校,飾賁帛而禮儒生。”
詞語分解
- 贲的解釋 贲 (賁) ì 文飾,裝飾得很好:贲臨(貴賓盛裝來臨)。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帛的解釋 帛 ó 絲織品的總稱:布帛。帛書。帛畫。化幹戈為玉帛(喻變争鬥為友善)。竹帛(指書籍)。簡蠹帛裂(書壞了)。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贲帛釋義
“贲帛”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典籍用例兩方面解析:
-
字義分解:
- 贲 (bì):本義指裝飾、文飾,引申有華美、光彩之意。《說文解字》:“贲,飾也。從貝,卉聲。” 在“贲帛”中,“贲”修飾“帛”,強調帛的華美特質。
- 帛 (bó):泛指絲織品的總稱,如絲綢、絹帛。《說文解字》:“帛,缯也。” 是古代重要的衣料和貴重物品。
-
詞義解析:
- 本義:指裝飾華美、色彩絢麗的絲織品。此義直接來源于“贲”的“文飾”義與“帛”的結合。
- 引申/特定語境義:因“贲”有“奔走”之意(音 bēn),故“贲帛”在特定語境下(尤其與禮儀、聘問相關)可指作為禮物或信物而快速送達的絲帛。這體現了古代用貴重絲帛進行聘問、慶賀或傳達信息的禮制。
-
典籍例證:
- 其核心含義“華美的絲帛”源于《周易·贲卦》:“贲于丘園,束帛戋戋。”王弼注:“用贲飾飾丘園,盛束帛以聘隱士。” 這裡的“束帛”即指成捆的絲帛,“贲”修飾整個場景,但“束帛”本身即是貴重華美的禮物。
- 引申義可見于古代禮制記載,如《禮記》鄭玄注中提及聘問之禮用“束帛”(即五匹帛),其送達具有時效性,可視為“贲帛”的一種體現。
“贲帛”一詞,其核心指華美、裝飾過的絲織品。在特定語境(尤其涉及禮儀、聘問)下,可引申指作為急件或重要禮物送達的絲帛。其含義體現了古代絲帛作為貴重物品和禮制載體的雙重屬性。
引用來源:
- 《說文解字》 (漢·許慎著) - 對“贲”、“帛”字義的基礎解釋。
- 《周易·贲卦》及王弼注 - 核心語源及“束帛”作為貴重禮物的例證。
- 《禮記》鄭玄注 - 反映古代聘問禮儀中用帛及送達的禮制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
“贲帛”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帝王禮賢下士的行為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詞義
“贲帛”指帝王為表示尊賢重才而賞賜的束帛(成捆的絲織品)。其中:
- “贲”(讀音為bēn 或bì)在此處取“裝飾、禮敬”之意;
- “帛”即絲織品,古代常用于禮儀或賞賜。
2.詞源與經典出處
該詞源自《周易·贲卦》的爻辭:“贲于丘園,束帛戋戋。”
- 王肅注解認為,隱居于丘園的賢士雖地位不顯,但因其道德高尚,帝王會以束帛為禮聘之。
3.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 唐代元稹在《謝恩賜告身衣服并借馬狀》中寫道:“頒衣煥目,贲帛盈庭”,描述帝王賞賜的盛況。
- 《舊唐書·文苑傳序》提到唐太宗“飾贲帛而禮儒生”,體現對文人的重視。
4.文化内涵
“贲帛”不僅是一種物質賞賜,更象征古代帝王對賢能之士的禮遇與政治籠絡,反映了儒家“尚賢”思想在治國中的實踐。
該詞專用于描述帝王以束帛禮聘賢士的行為,具有鮮明的禮儀性和政治象征意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易》及唐代史書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奧學巴拉圭缽龍曹侶陳天華酬接牀頭人捶勒楚木出樽翠花待要黵改磴路釣缗第二把手訂諾鵝蛋石風裏言風裏語乖弛懷韫畫力漿胎疥疠井田制驚心悼膽潰渱崂山棱皮龜練朱六堂鹿蕉論著鹭朋鷗侶驢唇不對馬嘴潑野溥天敲牙料嘴丘落擅離職守山岩孰知私積貪缪韬光隱晦陶籬退步抽身讬家外向迕物無渝夏成飨燕弦輝線绨嫌疑犯校刀手小李将軍小祖謝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