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漫不經心的言論。 晉 左思 《蜀都賦》:“ 三蜀 之豪,時來時往;養交都邑,結儔附黨;劇談戲論,扼腕抵掌。” 明 徐渭 《抱琴美人圖》詩:“戲論摛多韻,談虛遍九垓。”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大學·傳七》:“逐句求義者見《傳》雲‘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必疑謂無所忿懥而後得其正。如此戲論, 朱子 亦既破之矣,以其顯為悖謬也。”
(2).佛教語。謂非理、無義的言論。《百喻經·父取兒耳璫喻》:“凡夫之人亦復如是,為名利故,造作戲論。” 唐 王維 《能禅師碑》:“談笑語言,曾無戲論。” 清 李贽 《觀音問·與澄然》:“今幸世尊開我愚頑,頓能發起一念無上菩提之心……慎莫草草作語言戲論,反成大罪過也!” 清 恽敬 《與報國寺沙門無垢書》:“大師勿笑 惲子居 傍葛藤樹為戲論也。”
“戲論”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核心含義,需結合文獻來源綜合闡釋:
指漫不經心或非正式的言論,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中。例如:
特指違背真理的無意義言論,具有哲學批判性:
該詞從普通語義發展為佛教術語,體現了漢語詞彙吸收宗教概念的典型路徑。唐代王維《能禅師碑》中“曾無戲論”的用法,已明顯帶有佛教批判色彩。
提示:以上解釋綜合了漢典、佛教經典及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完整文獻可查閱《中論》《百喻經》等原著。
戲論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戲”指的是戲劇或戲曲,而“論”則意味着評論或評價。因此,“戲論”可以理解為對戲劇或戲曲的評論或評價。
“戲”字的部首是戈,總共有5畫;“論”字的部首是言,總共有7畫。
“戲論”這個詞語在《說文解字》中有記錄。在繁體字中,戲論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戲論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變化,但整體上與現代寫法相似。
以下是一些使用戲論的例句:
1. 他在演出前給予了該劇一份詳細的戲論。
2. 通過戲論,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戲劇的創作意圖。
與“戲論”有關的一些組詞包括:
1. 戲劇:指的是通過表演、舞台、對白等形式來表達故事情節的藝術形式。
2. 評論:指對某個事物或觀點進行評價或批評。
與“戲論”相近的詞語有:
1. 戲評:也表示對戲劇的評論或評價。
與“戲論”相反的詞語包括:
1. 戲劇事業:表示對戲劇創作及相關産業的支持和推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