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戲論的意思、戲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戲論的解釋

(1).漫不經心的言論。 晉 左思 《蜀都賦》:“ 三蜀 之豪,時來時往;養交都邑,結儔附黨;劇談戲論,扼腕抵掌。” 明 徐渭 《抱琴美人圖》詩:“戲論摛多韻,談虛遍九垓。”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大學·傳七》:“逐句求義者見《傳》雲‘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必疑謂無所忿懥而後得其正。如此戲論, 朱子 亦既破之矣,以其顯為悖謬也。”

(2).佛教語。謂非理、無義的言論。《百喻經·父取兒耳璫喻》:“凡夫之人亦復如是,為名利故,造作戲論。” 唐 王維 《能禅師碑》:“談笑語言,曾無戲論。” 清 李贽 《觀音問·與澄然》:“今幸世尊開我愚頑,頓能發起一念無上菩提之心……慎莫草草作語言戲論,反成大罪過也!” 清 恽敬 《與報國寺沙門無垢書》:“大師勿笑 惲子居 傍葛藤樹為戲論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戲論”一詞在漢語中具有特定含義,主要包含以下核心解釋,依據權威漢語辭書進行說明:

  1. 輕率隨意、不莊重的言論或學說

    • 這是“戲論”最核心的含義。指那些不經過深思熟慮、缺乏嚴肅态度、近乎兒戲的言論、見解或理論。這類言論往往缺乏事實依據或邏輯支撐,不值得認真對待。
    • 來源依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戲論”解釋為“戲言;玩笑話”,強調其非正式、不嚴肅的特性。更詳細的解釋可見于《辭海》(第七版),它指出“戲論”指“不嚴肅、無價值的言論或學說”。
    • 詞源結構:“戲”字本身有遊戲、玩笑、戲弄之意;“論”指言論、學說。二字結合,直觀表達了“如同兒戲般的言論”。
  2. 佛教術語中的特定含義

    • 在佛教哲學中,“戲論”是一個重要概念,特指違背佛法真理、由無明(愚癡)和執着産生的虛妄分别、無意義的言說和思維。這些思維和言論執着于事物的表象、概念(名相),陷入有無、是非、斷常等二元對立,遠離了事物的真實本性(空性、實相)。佛教修行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超越和斷除“戲論”。
    • 來源依據:大型綜合性辭書如《漢語大詞典》在解釋“戲論”時,會收錄其佛教義項,指出其指“佛教語。謂錯誤無益之言論”。更專業的解釋可參考佛教辭典,如《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或《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其中詳細闡述了“戲論”作為梵語 prapañca 的意譯,指無意義的言論、概念遊戲或虛妄分别。
    • 古例印證:古代文獻中亦有使用此義,如《維摩诘經·弟子品》中提到“于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為宴坐;于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時我,世尊!聞說是語,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其中對“宴坐”的闡釋就包含了超越戲論的思想。

“戲論”在通用漢語中,主要指輕率、不嚴肅、無價值的言論或學說。在佛教哲學語境下,它特指由無明産生的、執着于名相概念的虛妄分别和無意義言說,是修行需要超越的對象。理解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側重。

網絡擴展解釋

“戲論”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核心含義,需結合文獻來源綜合闡釋:

一、普通語境中的含義

指漫不經心或非正式的言論,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中。例如:

二、佛教術語中的特殊含義

特指違背真理的無意義言論,具有哲學批判性:

  1. 定義特征
    佛教認為戲論是執着于表象、偏離因緣法則的言論,如《中論》所言:“善滅諸戲論”即破除對生滅、常斷等二元對立的執着。
  2. 思想根源
    源自對名利的追逐,《百喻經》批評“凡夫為名利故造作戲論”。
  3. 辯證案例
    如兩僧辯論“佛性與輪回”時,高僧指出執着辯論本身即遠離真理。

三、詞源演變

該詞從普通語義發展為佛教術語,體現了漢語詞彙吸收宗教概念的典型路徑。唐代王維《能禅師碑》中“曾無戲論”的用法,已明顯帶有佛教批判色彩。

提示:以上解釋綜合了漢典、佛教經典及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完整文獻可查閱《中論》《百喻經》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鷔橫寶貝疙瘩悲聲載道表裡山河簿伐豺貙禅椅杈丫村錢貸宥殚微刀子秤抵攔地理信息系統抖摟斷缣零璧二拇指頭房錢個舊市梗林孤稺河幅禾鈎鶴首黉堂壞人壞事皇支回饋簡料九飯糾治積祉舉桉寬免款項诔狀冷暖玉靈掌臨河羨魚鸬吐緑秋藐小賠釋蕲簟青蓮目遒鍊喪服散適始終不渝守衛霜苞倏倏四世司危天靈绨袠頑童汙萊無聲戲寫生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