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覆車。喻難以駕馭,易緻失敗。 唐 孔穎達 《<禮記正義>序》:“猶襄陵之浸,修隄防以制之;覂駕之馬,設銜策以驅之。” 明 陳子龍 《議儲将才》:“可屬大事者,我尊顯之;其覂駕者,我節取之;最僻詭不可用者,我借事誅之。” 章炳麟 《統一6*黨獨立宣言書》:“支、分部二三萬人,遠在他方,不能親相慰問,常懼覂駕失策,以貽吾黨之憂。”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覂駕漢語 快速查詢。
“覂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覂駕(拼音:fěng jià)指“覆車”,字面意思是翻車,引申為難以駕馭的事物或局面,常用來比喻難以控制或容易導緻失敗的情形。
比喻意義
該詞多用于形容難以馴服的馬匹或難以掌控的局勢。例如唐代孔穎達在《禮記正義·序》中提到:“覂駕之馬,設銜策以驅之”,意為用馬銜和馬鞭來馴服難以控制的馬匹。
曆史用例
明代陳子龍在《議儲将才》中寫道:“其覂駕者,我節取之”,此處指對難以駕馭的人才進行約束和篩選。
該詞屬于古代漢語詞彙,現代已較少使用,但可借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中,比喻失控的局勢或難以管理的人或事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禮記正義》《漢書》等古籍原文或相關注解。
覂駕(pèi jià)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思是觀察和侍奉君主或皇家人物。用于描述臣子對上級的忠誠與尊敬。
拆分部首和筆畫覂駕的拆分部首是見(jiàn)和馬(mǎ),其中見是上面的部首,表示目擊;馬是下面的部首,表示出行的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它一共有10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覂駕一詞最初出現在《論語·衛靈公》一章中,是孔子對于臣子謙恭侍候君主的描述。現代漢字簡化後,繁體字為規駕。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覂駕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古字形為䠞,上面是一個叫做匋(táo)的部分,下面是一個馬。在古代,字形的變化較多,現代寫法已經簡化。
例句1. 作為一名忠誠的臣子,他時刻覂駕着君主的言行舉止。
2. 在古代,官員們必須緊隨君王的馬車,以示覂駕。
組詞覂駕可以作為動詞或名詞使用。在組詞中,常見的搭配有覂駕君主、覂駕言行、覂駕舉止等。
近義詞和反義詞近義詞:侍奉、侍候、奉公守法
反義詞:背離、違抗、忽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