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声音符合节奏。《周礼·春官·大胥》:“春入学,舍采合舞,秋颁学合声。” 郑玄 注:“合声,亦等其曲折,使应节奏。” 孙诒让 正义:“合声,即合乐之声音也。” 北周 庾信 《灯赋》:“《楚妃》留客, 韩娥 合声。”
(2).和声;和鸣。 唐太宗 《月晦》诗:“笑树花分色,啼枝鸟合声。”
(3).犹齐声。 唐 孙頠 《幻异志·双圣灯》:“ 大歷 十四年四月八日夜,大众合声礼念,西南近臺见双圣灯。”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的历史》:“歌阕,合声赓赞,叫声振席,欢感闾里。”
(4).谓合二字成一字之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音韵阐微》:“国书十二字头用合声相切,缓读则为二字,急读则为一音,悉本乎人声之自然。证以《左传》之丁寧为鉦,句瀆为穀;《战国策》之勃苏为胥。於 三代 古法亦復相协。” 黄侃 《声韵略说》:“合声即反语,谓合二字急疾呼之以成声。”参见“ 反切 ”。
“合声”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声音符合节奏
指声音与节奏协调一致,常见于古代礼乐场景。例如《周礼·春官·大胥》记载“秋颁学合声”,郑玄注解为“等其曲折,使应节奏”。北周庾信《灯赋》中“韩娥合声”也体现了这一含义。
和声或和鸣
强调不同声音的和谐共鸣。如唐太宗《月晦》诗中的“啼枝鸟合声”,描述鸟鸣声的协调。此义项与音乐中的“和声”概念相关,但“和声”更侧重多声部音高组织,而“合声”偏向自然声音的配合。
齐声
指众人同时发声。例如唐代孙頠《幻异志·双圣灯》记载“大众合声礼念”,朱自清也提到“合声赓赞”的场景。
合二字成一字之音(音韵学)
属于传统音韵学术语,指将两个字的发音合并为一个音节,如反切注音法中的拼读规则。
总结
“合声”既可指声音的节奏性、和谐性,也可表示集体发声或音韵学中的拼读现象。需注意与音乐术语“和声”区分,后者特指多声部音乐的结构。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合声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多重意义。下面将对其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词汇等方面进行介绍。
合声的拆分部首是合(合口),具有6个笔画。
合声的义项有多种含义,其中一种来源于音乐领域,表示多个声部同时发声或多人合唱时的协调和谐。另一种来源于汉字组合的用法,表示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合并起来一起发音。此外,合声还可以表示许多事物相互呼应、相互配合的意思。
合声的繁体字为「合聲」。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合字的写法与现代略微不同。具体而言,古汉字的合字写作「閤」,形状上像是两个门合在一起。
1. 合声演唱的歌曲更加悦耳动人。
2. 这篇文章中的词语选用合声造句,使得句子更加协调和谐。
合作、合奏、合唱、合情合理、和谐等。
和声、协调、融洽。
不和、不协调、不融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