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t a gallop]∶馬跑得很快
駕彼四駱,載驟骎骎。——《詩·小雅·四牡》
臯蘭被徑路,青骊逝骎骎。——三國魏· 阮籍《詠懷八十二首》
(2) 又如:骎骎(馬快跑的樣子)
(3) [swiftly]∶迅疾
然後由歐洲新文明進而複我三皇五帝舊文明,骎骎進于大同之世矣。——《老殘遊記》
(1).馬疾速奔馳貌。 晉 陸機 《挽歌》之一:“翼翼飛輕軒,駸駸策素騏。” 宋 梅堯臣 《送景純使北》詩:“驛騎駸駸持 漢 節,邊風慘慘聽胡笳。” 清 李漁 《風筝誤·習戰》:“又隻見那猛駸駸馬蹄兒踏碎了桃花浪。”
(2).疾速。 南朝 梁簡文帝 《納涼》詩:“斜日晚駸駸,池塘半生陰。” 宋 徐铉 《寄和州韓舍人》詩:“急景駸駸度,遙懷處處生。”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歲月駸駸,如駒過隙。” 馮至 《北遊》詩:“這時地球真在骎骎地轉,車輪不住促促地催。”
(3).急促;匆忙。《南齊書·王僧虔傳》:“弟書如騎騾,駸駸恒欲度驊騮前。” 金 元好問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詩:“寒外初捐宴賜金,當時南牧已駸駸。” 明 方孝孺 《答許廷慎書》:“足下本安適無所苦,而駸駸焉欲抉發奇秘,以與造化争也。” 姚華 《曲海一勺·明詩》:“近著《曲名集解》,可為此篇作注。今方屬稿,未能遽脫,終日駸駸,不敢自暇也。”
(4).漸進貌。 唐 李翺 《故處士侯君墓志》:“每激發,則為文達意,其高處駸駸乎有 漢 魏 之風。” 明 喬世甯 《何先生傳》:“國初尚襲 元 習, 宣 正 以來,駸駸如 宋 矣。”《老殘遊記》第十一回:“然後由 歐洲 新文明進而復我三皇五帝舊文明,駸駸進於大同之世矣。” 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 瑣 氏、 柏氏 之學緣生基督, 孔子 、 老子 之學遷為 漢 儒,則哲學復成宗教。至於今,斯二教者亦駸駸普及於國民矣。”
(5).盛貌。 唐 柳宗元 《感遇》詩之一:“東海久搖蕩,南風已駸駸。” 宋 張耒 《春日雜興》詩之五:“飛花去寂寂,新葉來駸駸。” 清 王韬 《補尪起廢藥痼議》:“以一隅當全局,或恐難久持。況乎賊勢駸駸,四出搜掠……即使一旦克復,戶版衰減,殷富散亡,已萬不如前。”
骎骎(qīn qīn)是一個古漢語形容詞,主要用于形容馬匹快速奔跑的樣子,後引申為時間流逝、事物發展或局勢變化迅速的含義。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形容馬疾馳
指馬匹奔跑迅疾的狀态。《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骎”字,但《玉篇·馬部》釋:“骎,馬行疾也。” 例如:
“四牡骎骎,周道倭遲。”(《詩經·小雅·四牡》)
引申為時間流逝迅速
唐宋以降多用于表達光陰飛逝。如《漢語大詞典》引蘇轼詞:
“骎骎歲華行暮。”(《行香子·秋興》)
比喻事物發展迅猛
現代用法強調趨勢的快速推進。例如:
“科技發展骎骎日上。”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馬速行貌;疾速;急促。”并引《楚辭·九辯》:“歲忽忽而遒盡兮,恐餘壽之弗将。”王逸注:“年歲逝往之骎骎。”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釋為:“形容馬跑得很快的樣子,比喻時間過得快或事業發展迅速。”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強調其通假用法:“骎”通“侵”,表漸進之意,如“骎骎乎三代之遺風”(《孟子》注疏)。
陸遊《沁園春》:“歎骎骎歲月,空成感慨。”
“數字化轉型浪潮骎骎而至,企業需加速適應。”
“骎”從“馬”部,本義與馬相關(《說文解字注》)。後因馬疾馳的意象,衍生出“急速”“漸進”等抽象義,成為漢語中少有的兼具“動态速度”與“時間流逝”雙重意涵的詞彙。
參考資料:
“骎骎”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īn qīn,具有以下含義:
指馬疾速奔跑的樣子。這一解釋源于《說文解字》和《廣雅》,如《詩經·小雅·四牡》中的“駕彼四駱,載驟骎骎”,描繪了四匹馬快速奔馳的場景。字形由“馬”部首與“㑴”的省略部分構成,屬于形聲字。
古詩詞中常用“骎骎”增強畫面感,如南朝梁簡文帝《納涼》的“斜日晚骎骎,池塘半生陰”,既描寫了馬的速度,也暗含時光流逝之意。此外,它與“風馳電掣”“勢如破竹”等成語同屬速度類表達,體現了古人對“快”的多樣化感知。
如今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創作,強調快速或蓬勃發展的狀态。例如描述科技、經濟等領域的高速進步時,可用“骎骎前行”。
白雞夢榜書霸相杯酒解怨背利被衾徧覆布魯塞爾蠶頭承贽摧角丹襟大專院校電眸訂閱遁疚敦譬反話發言挂紅鬼打過刀山漢傅賀本歡呼渾天駕被假子既不索極忠疽腫開悟厲服離弦邁出蜜父平肆期末擒捉窮兵黩武邱區毬子熱鄉散手牲腥釋軷石雞耍貨酸痛胎育他誰停閣通旦同利通用性塗陌文無點易小大哥協助錫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