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懲治。《新唐書·張弘靖傳》:“委成於參佐 韋雍 、 張宗厚 ,又不通大體,朘刻軍賜,專以法拫治之。”
“拫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拫治(拼音:hén zhì)意為懲治,指通過法律或嚴厲手段進行處罰或治理。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強調以規則或刑罰約束行為。
《新唐書·張弘靖傳》中記載:“專以法拫治之”,描述了唐代官員張弘靖的參佐韋雍、張宗厚通過嚴苛法令治理軍隊的情況。此處“拫治”體現了古代政治中法治手段的運用。
需注意與“挦治”(xián zhì,拔毛整治)、“鞫治”(jū zhì,審問處治)等形近詞區分。這些詞均含“治理”義,但具體動作和語境不同。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曆史語境。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使用“懲治”“整治”等現代詞彙替代。
如果需要進一步分析其他古漢語詞彙,可提供具體詞語。
拫治(bīn zhì)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糾正、矯正或醫治。拆分部首和筆畫為扌(手)和治(12畫),在漢字中屬于常用字。
拫治在《康熙字典》中有收錄,其繁體字為批治。字形相似,均包含了手的部分,強調了括手的動作。
在古代寫法中,拫隻有3畫,但後來逐漸增加為4畫。曆史上的寫法多樣,例如《說文解字》中寫作“批”,《說文解字注》中寫作“抻”,《廣韻》中則寫作“扳”。後來逐漸統一為現代的“拫”字形。
拫治作為一個動詞,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語:
拫治的近義詞包括治療、矯正、調理、醫治等,它們都表示通過一定手段進行修複、糾正或調整。反義詞則為損傷、加重、惡化等,表示對問題或疾病的進一步惡化或損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