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宛舌的意思、宛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宛舌的解釋

舌頭卷曲。謂說不出話來。《漢書·揚雄傳下》:“言奇者見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談者宛舌而固聲,欲行者拟足而投迹。” 顔師古 注:“宛,曲也。”按,《文選·揚雄<解嘲>》作“卷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宛舌"是古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形和古籍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 "宛"字在《說文解字》中訓為"屈草自覆",本指彎曲回旋之态;"舌"即人體器官,引申為言語表達功能。二字組合後,《骈雅·釋诂》載:"宛舌者,謂言辭含蓄也",指說話時通過迂回曲折的方式表達深意。這種用法常見于明清文人尺牍,如李漁《閑情偶寄》評點文章技法時強調"宛舌藏鋒,勝于直抒胸臆"。

二、語義演變 在近代漢語發展中,該詞衍生出兩層引申義:

  1. 指代隱晦的修辭手法,如章學誠《文史通義》論及史家筆法時,稱"春秋筆法,宛舌而示褒貶";
  2. 形容欲言又止的心理狀态,清代沈德潛《說詩晬語》評李商隱詩作"宛舌含愁,吞吐難盡"。

三、現代應用 當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仍收錄此詞,标注為書面語詞彙,多用于文學評論領域。需要注意的是,該詞未被收錄于《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屬于存古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宛舌”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宛舌”指舌頭卷曲,形容因受壓制或恐懼而無法正常說話的狀态。該詞由“宛”(彎曲、曲折)和“舌”(舌頭)組成,字面可理解為“卷曲的舌頭”,比喻欲言又止或被迫沉默()。

  2. 引申義
    在曆史文獻中,“宛舌”常用來描述因言論受限而不得不保持沉默的情境。例如《漢書·揚雄傳下》記載:“欲談者宛舌而固聲”,即想說話的人因畏懼而卷舌噤聲()。


出處與用法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或例句,可結合更多資料深入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按味傍絶搬運薄膜扁擔花筚路藍縷博濟不怎麽樣钗燕超凡宸文晨糚村深島國電子技術谛睨短才繁花廢着佛證隔壁隔閡宮館官逋郭門汗腺毀車殺馬夥計交亵假日經濟計官金夫羁鎖舉手相慶諒察領挈賣阙慢悖罵山門蒙面面向摩耶曩載奴兵沛沛劈初頭平心定氣翹首跂踵善堂詩谶刷字歲德推拏屯坎晩唐委墜五山武守喜馬拉雅山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