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诐的意思、偏诐的詳細解釋
偏诐的解釋
邪僻不正。《南史·齊桂陽王铄傳》:“﹝ 蕭鑠 ﹞性理偏詖,遇其賞興,則詩酒連日,情有所廢,則兄弟不通。” 宋 陸遊 《跋蔡忠懷送将歸賦》:“能力學進德,不為偏詖,則承家報國,皆在其中矣。” 清 錢謙益 《汲古閣毛氏新刻十七史序》:“誤用其偏詖蒐瑣之學術,足以殺天下。”
詞語分解
- 偏的解釋 偏 ā 歪,不在中間:偏斜。偏離。偏旁。偏僻。偏遠。偏鋒(.書法上指用毛筆時筆鋒斜出的筆勢;.泛指做文章從側面着手的方法)。不偏不倚。 不全面,不正确:偏愛。偏見。偏激。偏狹。偏執。偏廢。偏頗。偏聽偏
- 诐的解釋 诐 (詖) ì 偏頗,邪僻:诐行。诐辭。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偏诐”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對古典文本的研究中。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方面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偏诐”由“偏”和“诐”兩個語素構成:
- 偏:本義指不正、傾斜,引申為不公正、不全面、偏向一方。《說文解字》:“偏,頗也。”指偏離中心或正道。
- 诐:本義指辯論,後特指偏頗不正的言論、邪僻的言辭。《說文解字》:“诐,辯論也。”段玉裁注:“此‘诐’字正義。皮,剝取獸革也。披,析也。凡從皮之字,皆有分析之意,故诐為辯論也。”但在實際使用中,尤其在“偏诐”一詞中,“诐”更側重于“不正”的含義。孟子·公孫丑上》:“诐辭知其所蔽。”趙岐注:“诐,偏陂也。”即偏頗不正。
因此,“偏诐”的核心含義是指:
- 言論、觀點或思想上的偏頗不正、片面極端。 它形容言論偏離中正之道,帶有偏見、邪僻或歪曲的性質。
二、引申義與用法
- 形容言論偏頗: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指說話片面、不公正,或故意歪曲事實。例如,批評某人言論“偏诐”,即指其言論失之公允,帶有強烈的個人偏見或誤導性。
- 形容心術不正: 由言論的偏頗可以引申指人的心術、思想不端正,偏離正道。如《孟子·公孫丑上》:“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這裡的“诐辭”即偏頗的言辭,反映了說話者内心的蒙蔽(所蔽)。
- 形容事物不正: 偶爾也可用于形容事物本身不端正、偏斜(此用法較少見)。
三、字源與結構
- 偏: 從人,扁聲。本義指人側身,引申為不正、片面。
- 诐: 從言,皮聲。本義為辯論、分析,但在“偏诐”組合中,受“偏”字影響,其“不正”的引申義成為主導。其“分析”的本義在此詞中已弱化或消失。
四、文獻例證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見于儒家經典:
- 《孟子·公孫丑上》: “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趙岐注:“诐,偏陂也。” 這裡的“诐辭”即指偏頗不正的言辭,是“偏诐”含義的直接體現。
- 後世引用: 後世文人在讨論言辭、思想的正邪時,常引用《孟子》此說或直接使用“偏诐”一詞。例如,宋代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對《孟子》此段亦有詳細闡釋,強調了識别偏頗言論的重要性。
五、現代使用提示
在現代漢語中,“偏诐”一詞已非常罕見,屬于典型的書面語和古語詞。表達類似意思時,更常用“偏頗”、“片面”、“偏激”、“歪曲”等詞語。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對“偏诐”有明确詞條收錄,釋義為“偏頗不正”。詳見《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收錄“诐”字,釋義包含“偏頗,不正”,并引《孟子》為例。詳見《古代漢語詞典》相關條目。
- 《孟子》原文及曆代注疏(如趙岐注、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是理解“诐”及“偏诐”詞義的最原始、最權威的文獻依據。可參考中華書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點校本。
- 《說文解字》(許慎撰)及《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 對“偏”和“诐”的字形、本義及引申義有權威解釋。詳見相關版本。
- 《漢字源流精解字典》(或類似字源工具書): 提供“偏”、“诐”的字形演變和構字理據分析。詳見相關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
您查詢的“偏诐”一詞可能有拼寫誤差。根據現有資料,“偏柎”是古漢語詞彙,指棺木中墊屍體的木闆,出自《晏子春秋》等文獻()。若您實際想查詢的是“偏陂”或“偏頗”,則分别指:
-
偏陂(bì)
原指地勢傾斜不平,引申為處事不公正,如《尚書·洪範》載“無偏無陂”。
-
偏頗
現代常用詞,表示偏向某一方而不公正,如“觀點偏頗”。
建議确認原詞準确性。若需查詢其他生僻詞,可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精準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安穆暗影白消剿襲成日成夜畜田單根獨苗誕詐嘚啵第一品豆漿煩鄙封篆糞治浮柱概範隔品功謀滾賬國家秘密喝探鴻函巨椟伽楠澆落赍勑金鎊金瓠酒牀軍導糠菜半年糧狂猾愧歎鸾停鹄峙毛藍布蒙蔽難虧鬧仗内黃侯佞給嘔符漰奔偏徇憑臨蒱酒千刀萬剮潛頓砌詞清泉清商怨青蛙瘸腿塞規塞瓦定理繩床身個兒手攜手私悅題破鮮發霞姿月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