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赫然的意思、赫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赫然的解釋

(1) [impressively;awesomely]∶令人驚訝的樣子

赫然出現在衆人前

(2) [terribly]∶發怒的樣子

赫然震怒

(3) [grand]∶顯赫,盛大

詳細解釋

(1).盛怒貌。 漢 桓寬 《鹽鐵論·褒賢》:“ 趙高 治獄於内, 蒙恬 用兵於外,百姓愁苦,同心而患 秦 。 陳王 赫然奮爪牙為天下首事。”《漢書·枚乘傳》:“ 漢 知 吳 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 唐 李群玉 《洞庭風雨》詩之一:“想赭 君山 日, 秦皇 怒赫然。”《明史·李獻可傳》:“ 洮河 失事,陛下赫然震怒。”

(2).奮發貌。《後漢書·南匈奴傳論》:“逮 孝武 亟興邊略,有志 匈奴 ,赫然命将,戎旗星屬,候列郊甸,火通 甘泉 。”《新唐書·吐蕃傳下》:“ 憲宗 常覽天下圖,見 河 湟 舊封,赫然思經略之。” 清 龔自珍 《明良論四》:“聖天子赫然有意千載一時之治。”

(3).光彩鮮明貌。多指紅色。《後漢書·光武帝紀下》:“遠望舍南,火光赫然屬天,有頃不見。”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明堂》:“頂上金火珠迥出空外,望之赫然。” 宋 洪邁 《夷堅丙志·九聖奇鬼》:“ 宣 ( 薛季宣 )以劍拂其處,血光赫然。” 宋 洪邁 《夷堅乙志·更生佛》:“白光騰上,室宇赫然。”

(4).醒目貌;警悚貌。《公羊傳·宣公六年》:“有人荷畚…… 趙盾 就而視之,則赫然死人也。” 明 朱國祯 《湧幢小品·鹦鹉堕地》:“﹝ 陸綸 ﹞一日之野,有鸚鵡向前哀鳴,忽堕地,則赫然死人也,就而視之,已復為鸚鵡。” 魯迅 《熱風·估<學衡>》:“翻開《史記》,便是赫然的一篇《五帝本紀》。”

(5).形容名聲昭著。 唐 韓愈 《與祠部陸員外書》:“其後一二年,所與及第者,皆赫然有聲。” 明 方孝孺 《贈河南王佥事序》:“於是 履道 之名,赫然聞于朝廷而播于四方。”

(6).興盛貌;顯赫貌。 宋 石介 《上趙先生書》:“先生犄之, 介 等角之,又豈知不能勝茲萬百千人之衆,革茲百數千年之弊,使 有宋 之文赫然為盛,與大 漢 相視、鉅 唐 同風哉!” 宋 葉適 《梁父吟》:“嘉 梁父 之草木兮,被赫然之榮寵。”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 胥持國 ﹞由經童入仕,得幸於 章宗 ,擢為執政,一時權勢赫然。”《續資治通鑒·宋孝宗乾道八年》:“於是 説 ( 張説 )勢赫然,無敢攖之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赫然"是一個多義性較強的漢語詞彙,其核心語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顯豁突現的視覺沖擊 指事物突然顯現時具有的鮮明、醒目的特征,常伴隨視覺或心理的震撼感。《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形容令人驚訝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現",例如"石碑上赫然刻着'永垂不朽'四個大字"。這種用法在新聞标題中尤為常見,用以突出事件的關鍵信息。

二、怒意勃發的情緒外化 源自古代漢語中對憤怒狀态的描摹,《漢語大詞典》引《詩經·大雅·皇矣》注"赫然,怒貌也",如《後漢書·張綱傳》"天子赫然震怒"。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書面語,形容強烈不滿的情緒外顯狀态,例如"聽聞欺瞞行為,他赫然拍案而起"。

三、鮮明強烈的狀态描摹 在古漢語中存在"赫,赤貌"(《說文解字》)的本義延伸,現代保留于特定語境中表示色彩鮮明或氣勢盛大。《古代漢語詞典》列舉《公羊傳·宣公六年》"趙盾就而視之,則赫然死人也"的用例,當代多用于文學描寫,如"壁畫上朱砂赫然,曆經千年仍明豔奪目"。

該詞的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從具象到抽象的發展規律,在不同語境中需結合主客體關系進行準确釋義。現代漢語使用者應注意區分"視覺沖擊"與"情緒外化"兩種主要用法的語境差異,避免語義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

“赫然”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一、形容令人驚訝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現

指某事物突然呈現,帶有強烈的視覺或心理沖擊感。例如:

二、形容大怒的樣子

表示憤怒情緒強烈且外顯的狀态。例如:

三、表示鮮明、顯赫或盛大

強調事物色彩鮮明或地位顯耀。例如:


補充說明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半白草榻長冊瞠瞠侈遊刺取丁字梁獨峰駝對味放廢帆楫豐镌峯脅分緣福報副尉甘露門跟腳乖散骨鲠在喉國防大學杭紡暵旱紅告示減虧嬌子佶傈靜貞靳啬錦繡心腸酒掣子吭吭孔雀東南飛曠奇蘭檢立本羅列落賬明窗浄幾鳴柯盤弄前親晚後儒學三尺雪掃滅商部拾餘唾述命私面吐吞枉伏王休甕羹穩健無遇夏安居夏播夕舂謝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