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木枝條因風作響。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竹緣浦以被緑,石照澗而映紅。月隱山而成陰,木鳴柯以起風。”自注:“山高月隱,便謂為陰;鳥集柯鳴,便謂為風也。”
“鳴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自然現象描述
指樹木枝條因風吹動而發出聲響。這一解釋源自南朝宋謝靈運的《山居賦》:“竹緣浦以被綠,石照澗而映紅。月隱山而成陰,木鳴柯以起風。”其自注進一步說明:“鳥集柯鳴,便謂為風也。”
名字寓意
作為人名時,“鳴”象征表達、聞名,“柯”指草木枝莖或斧柄,寓意人品高尚、遵循原則,整體有積極向上、多才多藝的象征意義。
與“鳴珂”的混淆
需注意“鳴柯”與“鳴珂”的區别。後者指顯貴者所乘馬匹的玉飾聲響(如“鳴珂锵玉”),或借指身居高位,兩者雖音同但含義不同。
成語說法的存疑
部分來源提到“鳴柯”有“臨終告誡”的引申義(源自《孟子》),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或主流詞典,可能為誤傳。
“鳴柯”的核心含義是自然界的風吹樹響,常見于古典詩文描寫。若需引用,建議優先采用謝靈運《山居賦》的原始出處。其他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使用。
《鳴柯》(míng kē)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根據字形結構,可以将其拆分成“鳥”和“柯”兩個部分。
其中,“鳥”(niǎo)是指鳥類動物,是一個常見的字根,用于表示與鳥相關的事物或動作。
“柯”(kē)是一個獨立的漢字,有樹枝、樹幹的意思。它常用于表示植物的莖、幹狀物等。
根據筆畫數,"鳥"字有五畫,"柯"字有八畫。
《鳴柯》一詞最早出自《詩經·鳴鹿之什·鳴柯》:“鳥之将鳴,巢木已成。誰鳴之先?後乃見成。”其中,“鳴柯”用來比喻鳥兒在鳥巢裡嬉戲的聲音。
在繁體字中,"鳴柯"的寫法仍然保留不變。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鳴"字的古代寫法為“鳴”,"柯"字的古代寫法為“軻”。
例句:他聽到了遠處鳥鳴般的笑聲。
組詞:鳴笛、鳴叫、柯南、柯思藍。
近義詞:鳴聲、鳴叫。
反義詞: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