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枉伏的意思、枉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枉伏的解釋

猶言屈身卑下。 晉 張載 《榷論》:“況夫庸庸之徒,少有不得意者,則自以為枉伏,莫不飾小辯、立小善以偶時,結朋黨、聚虛譽以驅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枉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枉伏”意為屈身卑下,指因不得志或受委屈而降低身份、隱忍順從的狀态。該詞多用于描述人物因現實壓力或境遇所迫,不得不收斂鋒芒、委曲求全的行為。


二、字義分解

  1. 枉(wǎng)

    • 本義為彎曲(如“矯枉過正”),引申為“歪曲”(如“貪贓枉法”)或“冤枉”(如“屈枉”)。
    • 作副詞時表示“徒然、白白地”(如“枉費心機”)。
  2. 伏(fú)

    • 指身體前傾趴下(如“伏案”),或“隱藏、屈服”(如“潛伏”“伏罪”)。

二字組合後,“枉伏”強調因外在壓力或内心不甘而被迫屈從的姿态。


三、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張載《榷論》:“況夫庸庸之徒,少有不得意者,則自以為枉伏,莫不飾小辯、立小善以偶時……”。文中批判平庸之輩因不得志而僞裝謙卑,迎合世俗。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注:如需更全面的近反義詞對照,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枉伏”一詞融合了“委屈”與“屈服”的雙重含義,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形容人物在逆境中的隱忍狀态。其核心在于通過降低姿态來適應環境,帶有一定的被動性和無奈感。

網絡擴展解釋二

枉伏:意思與解析

《枉伏》是一個成語,常用于描述某種行動或努力的結果不符合預期或沒有任何效果。

拆分部首和筆畫

《枉伏》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木”和“人”。其中,“木”是常見的部首,表示與樹木有關的事物;“人”則表示人類。該成語的總筆畫數為12畫。

來源與繁體

《枉伏》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詩文《增廣賢文》。“枉”意為徒勞,無功而返;“伏”則代表屈服,倒下。合起來形成了這個成語,用以形容某種努力或行動結果無效。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為「枉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對于《枉伏》的部分字形可能有所差異。然而,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字形的細節上,而整體意思并沒有改變。

例句

1. 他為了提高成績,每天用功學習,但結果卻枉伏了。

2. 他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設計了一種新産品,然而市場反饋并不理想,最終隻能枉伏一場。

3. 她希望通過努力争取到晉升的機會,但可惜最後隻是枉伏而已。

組詞

枉法、枉情、枉然、枉費、枉度、枉然自失

近義詞

徒勞、白費、無濟于事、徒然、虛度

反義詞

有功、有成效、有所作為、有收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