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伏的意思、枉伏的詳細解釋
枉伏的解釋
猶言屈身卑下。 晉 張載 《榷論》:“況夫庸庸之徒,少有不得意者,則自以為枉伏,莫不飾小辯、立小善以偶時,結朋黨、聚虛譽以驅俗。”
詞語分解
- 枉的解釋 枉 ǎ 彎曲,彎屈,引申為行為不合正道或違法曲斷:枉道。矯枉過正。貪髒枉法。枉己正人(自己身子不正,倒去矯正别人)。 冤屈:枉死。冤枉。 屈就,用于别人,含敬意:枉駕(a.稱對方來訪自己;b.請對方往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專業解析
"枉伏"是一個相對冷僻的文言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極低,主要出現在古籍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需結合"枉"與"伏"的本義及引申義來理解:
-
核心含義:
- 冤枉地隱藏/埋沒: "枉"指彎曲、不正,引申為冤屈、徒然、錯誤地;"伏"指趴下、隱藏、潛藏。因此,"枉伏"最核心的意思是指人才、賢能或真相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冤屈)而被埋沒、隱藏,不得施展或顯露。它強調這種埋沒是錯誤、不合理的。例如,形容有才能的人因小人讒言或君主昏聩而不得任用。
-
引申含義:
- 徒然潛藏/白費心機地隱藏: "枉"有"徒然、白白地"之意,"伏"指隱藏。故"枉伏"也可理解為白白地隱藏起來,潛藏的努力或心機未能達到目的或沒有意義。例如,指罪犯或陰謀者雖然隱藏,但最終徒勞無功。
權威參考來源:
由于"枉伏"在現代常用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中多未收錄,其釋義需參考大型、權威的古漢語辭書或字書: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該詞典收錄了大量古代漢語詞彙,是解釋此類詞彙最權威的工具書之一。其對"枉伏"的解釋側重于"冤枉埋沒"之義。
- 《辭源》(商務印書館): 作為一部主要收錄古漢語語詞和古代典章、文物、制度等詞條的辭書,《辭源》對"枉伏"的釋義同樣着重于屈才、賢能受屈而不得施展。
- 《說文解字》及曆代注疏: 理解"枉"(《說文》:衺曲也)與"伏"(《說文》:司也,引申為俯伏、藏匿)的本義是分析"枉伏"詞義的基礎。
- 古籍用例: 該詞可見于部分古代文獻,其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但多不出上述兩種核心含義的範圍。
使用建議:
在現代漢語寫作或交流中,除非刻意追求古雅或引用古籍,否則建議使用更常見的詞彙替代"枉伏"的核心含義:
- 表達"冤枉埋沒":可用"埋沒"、"屈才"、"懷才不遇"、"明珠暗投"等。
- 表達"徒然隱藏":可用"白費心機地隱藏"、"徒勞地潛伏"等。
網絡擴展解釋
“枉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枉伏”意為屈身卑下,指因不得志或受委屈而降低身份、隱忍順從的狀态。該詞多用于描述人物因現實壓力或境遇所迫,不得不收斂鋒芒、委曲求全的行為。
二、字義分解
-
枉(wǎng)
- 本義為彎曲(如“矯枉過正”),引申為“歪曲”(如“貪贓枉法”)或“冤枉”(如“屈枉”)。
- 作副詞時表示“徒然、白白地”(如“枉費心機”)。
-
伏(fú)
- 指身體前傾趴下(如“伏案”),或“隱藏、屈服”(如“潛伏”“伏罪”)。
二字組合後,“枉伏”強調因外在壓力或内心不甘而被迫屈從的姿态。
三、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張載《榷論》:“況夫庸庸之徒,少有不得意者,則自以為枉伏,莫不飾小辯、立小善以偶時……”。文中批判平庸之輩因不得志而僞裝謙卑,迎合世俗。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屈就、隱忍、委身
- 反義詞:傲立、不屈、剛直
(注:如需更全面的近反義詞對照,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枉伏”一詞融合了“委屈”與“屈服”的雙重含義,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形容人物在逆境中的隱忍狀态。其核心在于通過降低姿态來適應環境,帶有一定的被動性和無奈感。
别人正在浏覽...
暗氣暗惱鼻子下面钗分穿崩待時打救地溝豆稭灰豆棚閑話阏積伐毛洗髓廢柴諷玩膚脆敷說趕着廣州市孩兒茶合錯橫躺豎卧劃子建德國講學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解倦具案刻轹快閣款議坤軸樂好醽渌鳴謙配號骈并裒索乾堆黔婁妻譴問惬心貴當七曆泣顔氣意人生如朝露三湯兩割社會主義道德的示範者誠信風尚的引石室金鐀舒懷屬膺思子蔓訟件探戈讨惹厭佻狎鐵榜鐵道黠盜消炎片協恭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