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川盆地的意思、四川盆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川盆地的解釋

[Sichuan Basin] 中國四川省東部的紫砂岩盆地,又稱“紅色盆地”。四周山地環繞,面積18萬平方公裡,盆地海拔多在500米以下。盆地西部有成都平原,地勢低平,土地肥沃,西北部灌縣有都江堰水利工程,農業發達,是四川盆地的重要産糧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四川盆地是中國西南地區重要的地理單元,其名稱源于漢語詞彙中“盆地”一詞的釋義。《現代漢語詞典》将“盆地”定義為“四周高、中間低的地形”,而“四川”則指代該區域行政歸屬的曆史沿革。根據《中國地理大辭典》記載,四川盆地北靠大巴山脈,東鄰巫山,南接雲貴高原,西連青藏高原,總面積約26萬平方公裡,具有典型的内陸沉積盆地特征。

在地質學層面,四川盆地形成于中生代時期,經曆了多次構造運動與沉積作用。《中國地質》期刊研究指出,盆地基底由前震旦系變質岩構成,表層覆蓋厚達數千米的紅色砂岩和頁岩,故有“紅色盆地”之稱。其内部可細分為川中丘陵、川西平原和川東平行嶺谷三個地貌單元,海拔在200-750米之間。

氣候方面,四川省氣象局數據顯示,該區域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6-18℃,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特殊地形導緻多霧少日照,素有“蜀犬吠日”的民間諺語流傳。自然資源方面,《四川省自然資源發展報告》顯示,盆地内已探明天然氣儲量占全國總量23%,另有豐富的頁岩氣、鹽鹵和锂礦資源。

曆史文化層面,《四川曆史文化研究》強調,作為古蜀文明發源地,三星堆遺址、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文化遺産印證了“天府之國”的農耕文明發展史。盆地内方言屬西南官話分支,飲食文化以麻辣味型著稱,形成了獨特的人文地理标識。

網絡擴展解釋

四川盆地是中國西南地區的重要地理單元,具有獨特的地質構造和自然特征,以下從多個維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地理位置與範圍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東部和重慶市中西部,總面積約26萬平方千米,占四川省面積的46%。其四周邊界為青藏高原、橫斷山地(西)、秦嶺與黃土高原(北)、湘鄂西山地(東)及雲貴高原(南),整體呈菱形輪廓,頂點為廣元、雅安、叙永、雲陽。

二、地質形成與地貌

  1. 地質演變
    數億年前為古特提斯海的一部分,三疊紀末期因闆塊碰撞擡升成陸,逐漸形成湖相盆地。侏羅紀至白垩紀期間,構造運動塑造了現今盆地輪廓。
  2. 地貌特征
    盆地内部地形分為三部分:
    • 盆西平原(成都平原):地勢低平,農業發達;
    • 盆中丘陵:以紫色土覆蓋的緩丘為主;
    • 盆東平行嶺谷:低山與峽谷相間分布。
      盆地邊緣多陡峭山地,如龍門山(海拔4984米)、峨眉山(3099米),形成“蜀道難”的自然屏障。

三、氣候與土壤

四、資源與經濟

  1. 農業:成都平原得益于都江堰水利系統,是重要産糧區;盆地内盛産水稻、油菜、柑橘等。
  2. 能源:天然氣儲量豐富,是中國主要産區之一;鹽鹵資源因三疊紀蒸發岩沉積而聞名。
  3. 城市群:涵蓋成都、重慶、自貢等城市,人口密集,文化以巴蜀民系為主體。

五、文化意義

曆史上因地形封閉形成獨特文化,李白曾以“蜀道難”形容其險峻。盆地内保存了大量古生物化石,對研究地質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注:不同資料中盆地面積存在差異(16萬~26萬平方千米),主要因統計範圍不同(是否包含邊緣山地)。如需完整數據,可參考地理研究所的權威報告。

别人正在浏覽...

八區被害人别出心裁筆心谄辭插秧塵冥穿複觝滞敦慰反反複複豐牆墝下幹咳閨娃滾瓜溜圓國家所有制黃皮刮廋虎炳笳管箭靫簡用極際驚沮鏡雪禁勸近縣救釋卷地皮拘轄款意苦苦斂态龍膽履崄旄俊門廊莫知所為牧竪囊齎陪門財偏沴破帽绮樓求須驅掠三聖山隅善與人同雙璧雙重人格疏間説長論短貪人天衡天贶挑唆條制亭驿筒箭托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