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草所編用以遮雨的覆蓋物。《三國志·魏志·劉馥傳》:“ 孫權 率十萬衆攻圍 合肥 城百餘日,時天連雨,城欲崩,於是以苫蓑覆之。”
“苫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苫蓑(拼音:shān suō)指用茅草編織成的遮雨覆蓋物,主要用于防雨或臨時遮蓋物體。例如《三國志》記載,孫權圍攻合肥時,因連日大雨導緻城牆瀕臨崩塌,守軍曾用苫蓑覆蓋加固。
《三國志·魏志·劉馥傳》中記載:“以苫蓑覆之”,說明其用途與軍事防禦相關,可能用于保護城牆、糧草等免受雨水侵蝕。
現代漢語中,“蓑”仍保留在“蓑衣”一詞中,而“苫”多用于方言或特定術語(如“草苫子”)。兩者組合的“苫蓑”已不常用,屬于古語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三國志》原文或古代農具相關文獻。
苫蓑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苫”和“蓑”。
“苫”的部首是艸(草字頭),由8個筆畫構成;而“蓑”的部首是艸(草字頭),由16個筆畫構成。
苫蓑一詞最早來源于《詩經·邶風·谷風》:“苫蓑之居,言采其蓬。”意為用苫做的簾帷和草編的蓑衣。
在繁體字中,“苫蓑”的寫法保持不變。
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古時的“苫蓑”字可能會有一些細微的差别,但整體結構和意義基本相同。例如在篆書和隸書中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
1. 他身着一身苫蓑,保護自己免受風雨侵襲。
2. 農民用苫蓑将莊稼覆蓋以保護它們免受嚴寒天氣的傷害。
可以根據“苫蓑”的意義和結構來組成一些詞語,比如:“苫席”(用苫作為床席)、“蒲苫”(用蘆葦制作的苫席)、“草蓑”(用草編織的蓑衣)等。
與“苫蓑”意義相近的詞語有:“苫衣”、“蓑衣”。這些詞語都表示用草、葦等材料編制的雨具或防寒衣物。
與“苫蓑”意義相反的詞語可包括:“雨傘”、“大衣”等。這些詞語表示遮擋雨水的用具或保暖衣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