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較、評定事物的優劣。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申鄭》:“末學膚受,本無定識,從而抑揚其間,妄相拟議,遂與比類纂輯之業同年而語,而衡短論長,岑樓寸木且有不敵之勢也,豈不誣哉?”
“衡短論長”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éng duǎn lùn cháng,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在評價事物時,全面比較其優缺點并進行客觀評定,強調不偏重單一方面的優劣,而是綜合考量長短處。
源自清代學者章學誠的《文史通義·申鄭》。原文提到:“末學膚受……而衡短論長,岑樓寸木且有不敵之勢也”,批評片面評價事物的現象,主張應全面分析。
在團隊讨論中,他主張“衡短論長”,逐一分析新方案的可行性與潛在風險,避免盲目推進。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背景或原文分析,可參考章學誠《文史通義》相關研究(來源:)。
衡短論長,是中國成語中的一個詞組,用來形容評判事物尺度是否公正、全面。字面上的意思是以短來衡量長,引申為以偏概全或者以一時之得失評判整體。以下是有關《衡短論長》的一些詳細信息。
《衡短論長》中的“衡”是由“行”和“耳”組成的,表示公平公正的原則。部首“行”意味着行為規則,而部首“耳”則代表聽取各方意見。整個字“衡”共有9個筆畫。
“短”字的部首是“矢”,代表箭矢,意味着短小。它總共有4個筆畫。
“論”字由“言”和“木”組成,表示用言辭來進行讨論。整個字“論”共有6個筆畫。
“長”字的部首是“長”,表示高大或者成長。整個字“長”共有8個筆畫。
“衡短論長”這個詞源于《論語·為政》篇。“衡短”一詞沒有繁體字,隻有簡體字。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以“衡”的例子來說,它的古代字形常常是“行”和“耳”兩個部分分開書寫,而不是現在合為一個整體的樣子。類似地,其他字的字形也有一些差異。
1. 評判事情應該全面客觀,不能隻憑個人立場衡短論長。
2. 領導在做決策時應該衡短論長,不能隻看短期利益。
組詞:衡量、論述、長遠
近義詞:以短見長、偏聽偏信
反義詞:公平公正、全面客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