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名。 唐 于諸道置觀察使,位次于節度使。中葉以後,多以節度使兼領其職。無節度使之州,亦特設觀察使,管轄一道或數州,并兼領刺史之職。凡兵甲財賦民俗之事無所不領,謂之都府,權任甚重。 宋 觀察使為虛銜,無定員。 唐 韓愈 《歐陽生哀辭》:“今上初,故宰相 常衮 為 福建 諸州觀察使,治其地。”《新唐書·百官志四下》:“節度使封郡王,則有奏記一人;兼觀察使,又有判官、支使、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 宋 陳亮 《<後杜應氏宗譜>序》:“﹝ 子和 ﹞刺郡至觀察使,掌中軍都督府事。”《古今小說·臨安裡錢婆留發迹》:“再説 越州 觀察使 劉漢宏 ,聽得 黃巢 兵到,一時不曾做得準備,乃遣人打話,情願多将金帛犒軍,求免攻掠。”參閱 瞿蛻園 《曆代職官簡釋·觀察使》。
觀察使是中國古代官職,其含義與職能隨朝代演變而有所不同,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觀察使全稱"觀察處置使",是唐代中後期出現的地方軍政長官,兼具監察與行政職能。其職責相當于現代省級巡視組組長,代表中央監督地方政務、了解民情。
唐代起源
職能擴展
宋代轉變
注:部分資料提及明代觀察使職能,但據唐代權威史料,該官職核心發展期集中于唐至宋,明代記載或為職能相似的不同官職。
觀察使是一個名詞,指的是監察、觀察某個地方的官員,主要負責巡視、考察、評估等工作。觀察使通常被任命到邊疆地區或重要地方擔任職務,以便上級政府能夠及時了解當地的情況與問題。
觀察使的拆分部首為⻆(jiao)和⻏(gang),其中⻆是右邊的部首,表示“角”,⻏是上邊的部首,表示“皮革”。該字共有17個筆畫。
觀察使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是由“觀察”和“使”兩個詞組成。其中,“觀察”指的是巡視、監察的意思,“使”表示派遣、任命的意思。如此組合,形成了觀察使這個詞,用來指代擔任特定職務的官員。
觀察使的繁體字為「觀察使」。在繁體字中,「觀」的部首為「見」,表示“看見”,「察」的部首為「宀」,表示“宅”,「使」的部首為「人」,表示“人”。整個繁體字結構相對更為複雜,但仍保留了原本的意義。
在古代,觀察使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其中“觀”字的上部與右部構成了“角”的意思;“察”字的部首為“宀”,表示了“宅”的意思;“使”字的部首為“人”,表示了“人”的意思。整個字的結構更加複雜,但字義基本相同。
1. 李明被任命為觀察使,負責考察該地區的生态環境。
2. 觀察使的主要職責是隨時向上級報告當地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情況。
組詞:觀察員、觀察力、觀測、觀看、觀點、觀察力等。
近義詞:監察使、考察使、巡察使。
反義詞:被觀察者、被監察者、被考察者、被巡察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