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括的意思、刻括的詳細解釋
刻括的解釋
剝削搜刮。 唐 元稹 《授崔稜尚書戶部侍郎制》:“姦臣乘上之急,刻括以充其求。” 清 鄒容 《革命軍》第二章:“如近日之崇樓傑閣,巍巍高大之 頤和園 ,問其間一瓦一礫,何莫非刻括吾漢人之膏脂,以供一賣 * 那拉氏 之笑傲。”
詞語分解
- 刻的解釋 刻 è 雕,用刀子挖:刻本(雕版印成的書本)。刻石。刻字。刻闆。刻舟求劍。 古代用漏壺記時,一晝夜共一百刻。今用鐘表計時,一刻等于十五分鐘:五點一刻。 時間:此刻。即刻。頃刻(極短時間)。時刻。刻不容
- 括的解釋 括 ò 紮,束:括發(束起頭發)。括約肌。 包容:包括。概括。總括。囊括。 括 ā ㄍㄨㄚˉ 榨取,搜求:搜括(亦作“搜刮”)。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刻括”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剝削搜刮,多用于描述對民衆財富的壓榨行為。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詞義:指通過不公正的手段剝削、搜刮財物或資源,尤其強調對底層民衆的掠奪。
- 拼音:kè kuò(部分語境中讀音為kè guā,但現代多讀kuò)。
2.曆史與文學出處
- 最早可見于唐代元稹的《授崔稜尚書戶部侍郎制》中,提到“姦臣乘上之急,刻括以充其求”,揭露官員借機斂財的現象。
- 清代鄒容在《革命軍》中批判頤和園的修建,稱其“一瓦一礫”皆為“刻括吾漢人之膏脂”,矛頭直指統治者對百姓的壓榨。
3.用法與語境
- 多用于曆史或批判性文本,帶有貶義色彩,常見于揭露權力階層濫用職權、斂財腐敗的語境。
- 現代使用較少,屬于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但在研究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時可能出現。
4.近義與關聯詞
- 近義詞:盤剝、榨取、橫征暴斂。
- 關聯概念:常用于描述封建制度下的賦稅苛政或貪官污吏的行為。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語辭海》或唐代、清代相關曆史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刻括
刻括(kè kù)是一個表示“劃分、限制”的詞彙,用于形容對事物進行精确的定義或規定。
拆分部首和筆畫
《康熙字典》将刻括歸為“刀”部,“寸”為偏旁。它的總筆畫數為11。
來源
刻括最早出現在《禹谟·分刑》中,用于描述劃分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繁體
繁體字“刻括”保持與簡體字相同的寫法,沒有發生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說文解字》,刻括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刈貫”,其中“刈”表示劃分,刻削的意思,而“貫”表示穿過,有限定的意思。
例句
1. 在這個規定中,他們對每天工作的小時數進行了刻括。
2. 為了滿足顧客的需求,酒店對每個房間的床的大小進行了刻括。
組詞
刻意、括弧、刻舟求劍、括號等。
近義詞
準确、明确、細化等。
反義詞
模糊、單一、寬泛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