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评定事物的优劣。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申郑》:“末学肤受,本无定识,从而抑扬其间,妄相拟议,遂与比类纂辑之业同年而语,而衡短论长,岑楼寸木且有不敌之势也,岂不诬哉?”
“衡短论长”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éng duǎn lùn cháng,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指在评价事物时,全面比较其优缺点并进行客观评定,强调不偏重单一方面的优劣,而是综合考量长短处。
源自清代学者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申郑》。原文提到:“末学肤受……而衡短论长,岑楼寸木且有不敌之势也”,批评片面评价事物的现象,主张应全面分析。
在团队讨论中,他主张“衡短论长”,逐一分析新方案的可行性与潜在风险,避免盲目推进。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背景或原文分析,可参考章学诚《文史通义》相关研究(来源:)。
衡短论长,是中国成语中的一个词组,用来形容评判事物尺度是否公正、全面。字面上的意思是以短来衡量长,引申为以偏概全或者以一时之得失评判整体。以下是有关《衡短论长》的一些详细信息。
《衡短论长》中的“衡”是由“行”和“耳”组成的,表示公平公正的原则。部首“行”意味着行为规则,而部首“耳”则代表听取各方意见。整个字“衡”共有9个笔画。
“短”字的部首是“矢”,代表箭矢,意味着短小。它总共有4个笔画。
“论”字由“言”和“木”组成,表示用言辞来进行讨论。整个字“论”共有6个笔画。
“长”字的部首是“长”,表示高大或者成长。整个字“长”共有8个笔画。
“衡短论长”这个词源于《论语·为政》篇。“衡短”一词没有繁体字,只有简体字。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以“衡”的例子来说,它的古代字形常常是“行”和“耳”两个部分分开书写,而不是现在合为一个整体的样子。类似地,其他字的字形也有一些差异。
1. 评判事情应该全面客观,不能只凭个人立场衡短论长。
2. 领导在做决策时应该衡短论长,不能只看短期利益。
组词:衡量、论述、长远
近义词:以短见长、偏听偏信
反义词:公平公正、全面客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