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诃利帝母的意思、诃利帝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诃利帝母的解釋

梵語譯音。意譯為暴惡。即 鬼子母神 。原為兇神,後為育子、安産、維護佛法之神。《翻譯名義集·八部》引 唐 義淨 《南海寄歸内法傳》:“西方施主,請僧齋日,初置聖僧供,次行衆僧食,後於行末安一盤,以供 訶利帝母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诃利帝母是漢傳佛教中重要的護法神祇,其名稱源自梵語"Hārītī"的音譯,意為"暴惡母"或"歡喜母"。該詞彙由"诃利帝"(音譯核心)與"母"(表意成分)複合構成,形成具有宗教文化特質的漢語外來詞。

從佛教典籍記載來看,诃利帝母最初是印度民間信仰中的夜叉女,因食人子女被稱作"鬼子母"。《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一記載,佛陀通過藏匿其幼子的方式教化诃利帝母,使其皈依佛法,最終轉變為守護嬰幼兒的善神。這種由惡轉善的神格演變,體現了佛教"慈悲度化"的核心教義。

在宗教形象表征方面,《佛學大辭典》描述其常見造像為"左手懷抱嬰孩,右手持吉祥果",象征對生育與成長的庇佑。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畫中的诃利帝母像,完美呈現了"慈母擁子"的典型藝術特征。隨着佛教中國化進程,該神祇逐漸與送子觀音信仰産生融合,形成獨特的育子文化意象。

語言學角度考察,《漢語外來詞詞典》将其歸入"宗教用語"類别,标注該詞最早見于唐代佛經譯本。敦煌文書S.2073號《廬山遠公話》中"诃利帝母巡行世間"的記載,印證了該詞彙在中古漢語時期的流通使用。現代宗教學研究指出,诃利帝母信仰體系包含生育崇拜、兒童守護、疾病禳解等多重文化内涵,在東亞佛教藝術與民俗傳統中持續産生深遠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

诃利帝母(梵語Hārītī)是佛教中的護法神祇,其含義和形象具有雙重演變特征:

  1. 基本釋義 梵語Hārītī的音譯,意譯為"暴惡",又稱"鬼子母神"()。原為吞食兒童的夜叉女,後經佛陀教化成為守護兒童、安産育子的善神,并承擔維護佛法的職能。

  2. 形象與職能轉變 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記載,她前世因發惡願成為食人子的藥叉女,生有五百子。佛陀為教化她,将其一子藏于缽中,使其感悟失子之痛,最終皈依佛教()。轉變後形象兼具:

  1. 宗教實踐 在佛教儀式中,信衆常在齋日設置專門供盤祭祀诃利帝母(),其信仰流傳于印度、中國及東南亞地區。唐代義淨《南海寄歸内法傳》記載了相關供奉儀軌()。

該神祇的演變過程體現了佛教吸收改造民間信仰的特點,其雙重身份在佛教藝術中常通過懷抱幼童、手持吉祥果的形象予以表現。

别人正在浏覽...

鞍馱奧博罷辜百結花北門之管不索冊曆常日産羊抄襲崇玄館串秧等伴杜棄放手發誓覆護戆鄙耕者有其田宮酒供事呱嗒闆兒貴妾寒峭寒飔徽祖挾策剪拂角口交流結驩井井有序進口段進履決意俊廚爛輝輝連蒂連迹骊牝龍工衣綠瑩瑩芒锷蠻弦綿薆米道鳥咮喬幹窮處桑屐收維束帛遂迷忘反素質苕榮題名道姓蛙蛭溫粹五章嫌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