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诃利帝母的意思、诃利帝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诃利帝母的解釋

梵語譯音。意譯為暴惡。即 鬼子母神 。原為兇神,後為育子、安産、維護佛法之神。《翻譯名義集·八部》引 唐 義淨 《南海寄歸内法傳》:“西方施主,請僧齋日,初置聖僧供,次行衆僧食,後於行末安一盤,以供 訶利帝母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诃利帝母(梵語Hārītī)是佛教中的護法神祇,其含義和形象具有雙重演變特征:

  1. 基本釋義 梵語Hārītī的音譯,意譯為"暴惡",又稱"鬼子母神"()。原為吞食兒童的夜叉女,後經佛陀教化成為守護兒童、安産育子的善神,并承擔維護佛法的職能。

  2. 形象與職能轉變 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記載,她前世因發惡願成為食人子的藥叉女,生有五百子。佛陀為教化她,将其一子藏于缽中,使其感悟失子之痛,最終皈依佛教()。轉變後形象兼具:

  1. 宗教實踐 在佛教儀式中,信衆常在齋日設置專門供盤祭祀诃利帝母(),其信仰流傳于印度、中國及東南亞地區。唐代義淨《南海寄歸内法傳》記載了相關供奉儀軌()。

該神祇的演變過程體現了佛教吸收改造民間信仰的特點,其雙重身份在佛教藝術中常通過懷抱幼童、手持吉祥果的形象予以表現。

網絡擴展解釋二

诃利帝母的意思

诃利帝母(hē lì dì mǔ)是指佛教中虛構的一種境界,也被稱為“善生極樂世界”。在佛教中,人們認為诃利帝母是極樂世界的主宰,擁有諸多無比豐富的功德和善因,能夠幫助衆生達到極樂境界。

拆分部首和筆畫

诃(hē):辶(辶是“走”的意思)+曷(曷是“何”字的聲音部分,表示動态)+丿(撇的意思),總共3個部首和8個筆畫。

利(lì):刀(刀又叫“刂”,是指刀劍)+土(土是表示地面的元素),總共2個部首和7個筆畫。

帝(dì):糸(糸是指絲的意思)+示(示是指手的動作)+丷(捺的意思),總共3個部首和9個筆畫。

母(mǔ):毛(毛是一種細而軟的東西,代表産生)+比(比是指人的手指頭的形态),總共2個部首和4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诃利帝母一詞最早出現在佛經《大毗婆沙論》中,是佛教文化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繁體字中,诃利帝母的寫法依然是「诃利帝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诃利帝母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一般跟現代漢字的寫法相似,隻是字形可能有所區别。

例句

1. 衆生若能依教修行,必能獲得诃利帝母的庇佑和加持。

2. 心懷善念的人,将來有機會生在诃利帝母所在的極樂世界。

組詞

诃教(hē jiào):以佛教為基礎的宗教。

利益(lìyì):獲得好處或得到利潤。

近義詞

極樂世界(jílè shìjiè):佛教中诃利帝母所主宰的境界,也是佛教追求的最終目标。

反義詞

地獄(dìyù):佛教中的一種境界,是罪業所導緻的惡果,與诃利帝母所代表的極樂境界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