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蛙與水蛭。 宋 張耒 《答李推官書》:“溝瀆東決而西竭,下滿而上虛,日夜激之,欲見其奇,彼其所至者,蛙蛭之玩耳。 江 、 河 、 淮 海之水,理達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
“蛙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蛙蛭”由“蛙”和“蛭”兩種生物組成,字面指青蛙與水蛭。其中:
二、文學典故與引申義
該詞曾出現在宋代張耒《答李推官書》中,原文以“溝渎之水”與“江、河、淮海”對比,用“蛙蛭之玩”比喻淺薄狹隘的事物,而“理達之文”則如浩瀚江海自然成奇。此處“蛙蛭”暗含貶義,指微不足道或低層次的存在。
三、成語化用法争議
部分詞典(如)提到“蛙蛭”可比喻“小人或卑鄙之徒”,将兩種生物特性結合,引申為品行低劣之人。但此用法未見于高權威性文獻,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四、使用建議
在文學創作或學術讨論中,建議優先采用“蛙與水蛭”的本義及《答李推官書》的比喻用法,避免過度引申。若需表達“卑鄙之人”,更常用“蛇鼠之輩”等公認成語。
參考來源:、4、6提供基礎釋義與古文出處;、10詳解“蛭”的生物特性;提及争議性引申義。
《蛙蛭》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蝌蚪。蝌蚪是青蛙的幼蟲階段,具有長而扁的身體和尾巴。
《蛙蛭》一詞的部首為虍和蟲,其拼音為wāzhū。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蛙的部首是虍,蛭的部首是蟲。其中,腳部分是由“虍”構成,蟲部分是由“蟲”構成。
根據《康熙字典》的統計,蛙蛭的總筆畫數為9畫,蛙有5畫,蛭有4畫。
《蛙蛭》一詞的來源非常明确。蛙是指一種水生兩栖動物,而蛭則指的是一種水生寄生動物。這兩個詞語都是描述水中的生物。在中國古代文獻中,蛙蛭被廣泛提及,被視為常見的生物。
在繁體字中,《蛙蛭》的寫法基本保持一緻,依然是「蛙蛭」。隻是在一些繁體字上,可能會稍有差異,如「蛙」的寫法可能是「蛙兒」等。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蛙的形狀通常被描繪為一個水中的生物,有時會加上一些頭部的裝飾。相對地,蛭的形狀通常被描繪為一條寄生在物體上的蟲子,有時會加上一些腹部的細節。
1. 田邊的小水塘裡有很多蛙蛭在遊動。
2. 孩子們在河邊捉到了一些蛙蛭,準備養在家裡觀察。
與蛙蛭相關的組詞有:蛙鳴、蛭石、蛙泳、蝌蚪、蛙跳等。
蛙蛭的近義詞有:蝌蚪、赤子。
蛙蛭的反義詞是成年的青蛙和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