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絕,屏棄。《北史·吐谷渾傳》:“所獻土毛,乃是臣之常道。杜棄所獻,便是絶之,縱欲改悔,其路無由矣。”
“杜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拒絕、屏棄,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組合後,“杜棄”可理解為通過拒絕或隔絕的方式徹底摒棄。
《北史·吐谷渾傳》記載:
“所獻土毛,乃是臣之常道。杜棄所獻,便是絶之,縱欲改悔,其路無由矣。”
語境:吐谷渾使者表達若中原王朝拒絕其進貢,即等同于斷絕往來,再無轉圜餘地。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北史》相關篇章。
《杜棄》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拒絕并且抛棄或放棄。
《杜棄》的拆分部首是木,筆畫數為7筆。
《杜棄》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一篇中,用于表示拒絕和舍棄某種行為或物品。
《杜棄》的繁體字形為「杜棄」。
在古時候,「杜棄」曾有别的寫法,如「杜棄」。不過,現代漢字的簡化使得「杜棄」成為了常見的寫法。
1. 他主動杜棄了過去的壞習慣,重新開始了自己的生活。
2. 她被朋友杜棄後,感到非常失望和傷心。
杜絕、棄置、遺棄、抛棄。
拒絕、舍棄、放棄、抛棄。
接納、保留、保持、堅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