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風。 宋 曾鞏 《送劉醫博》詩:“深冬山城萬木落,陰氣蕩射生寒颸。”
“寒飔”一詞中的“飔”本義指涼風或疾風,如《玉篇》中解釋為“涼風”或“疾風”,而“寒”則形容寒冷。因此,“寒飔”可理解為寒冷的風,常用來描繪秋冬時節的涼風或蕭瑟的意境,多見于詩詞中。例如:“寒飔襲衣,落葉紛飛。”
不過需注意,若用戶實際想查詢的是“寒螀”(而非“寒飔”),則“寒螀”指一種寒蟬,體小色黑,秋日鳴叫,古詩詞中常作為凄涼意象使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或文獻進一步确認用詞準确性。
寒飔(hán xī)指的是寒冷的風。也可以形容寒冷的氣候或者感到寒冷的感覺。
寒飔的部首分别是冫和風,由冫和風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寒飔最早出現在《爾雅·釋天》中,後來在《康熙字典》中被收錄。它的用法則在後來的文學作品中廣泛流傳。
在繁體字中,寒飔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寒飔」。
在古代,寒飔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寒字的寫法為「凵日夐」,而飔字的寫法為「弓微并」と「風足」組合。
1. 在北方地區,冬天經常伴隨着寒飔,人們需要做好保暖措施。
2. 寒飔襲來,她不禁打起了寒顫。
1. 寒飔初起
2. 冷風寒飔
3. 霜寒飔漸
1. 寒風
2. 刺骨寒冷
3. 冰寒
1. 暖風
2. 暖意融融
3. 溫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