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崇玄學 ”。 唐 代官辦的道教學校。 隋 有崇玄署,為管理道士僧尼的官署。 唐 代皇帝尊崇道教,以崇玄署改屬宗正寺,僧尼則别屬尚書祠部。 開元 二十九年置崇玄學,設博士,掌教玄學生,習《老子》、《莊子》、《文子》、《列子》。 天寶 二年,改稱崇玄館,改博士為學士。參閱 宋 王溥 《唐會要·貢舉下》、《新唐書·百官志三》。
崇玄館是唐代官方設立的專司道教事務的皇家機構,兼具學術教育與管理職能。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崇玄館始設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隸屬尚書省祠部,是唐代“崇玄學”體系的核心機構。其設立源于唐皇室尊奉道教為國教的政治背景,旨在系統整理道教典籍、培養道教人才,并規範全國道教事務管理。名稱中的“崇”即尊崇,“玄”代指道家玄學思想,整體彰顯朝廷對道教思想的推崇。
崇玄館負責校訂《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等道家經典,并設立博士、助教等職官講授經義。生徒需修習《道德經》及道家諸子著作,通過考核者可獲“道舉”出身,進入仕途。
統籌全國州郡“崇玄學”的教學事務,登記道士籍貫,核發度牒(道士身份憑證),并監督地方道觀的宗教活動。
崇玄館的設立标志着道教首次被納入國家官學體系,推動了道家思想的系統化研究。其推行的“道舉科”制度,使道教與儒學、佛學并行成為唐代思想學術的三大支柱,對後世道教官觀制度及宋明理學的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參考來源:
崇玄館的含義需結合不同曆史背景分階段解釋,具體如下:
東漢時期的學術場所 指東漢學者鄭玄設立的學問交流場所,用于探讨玄學與儒家經典。該場所成為當時學術界的核心平台,吸引衆多學者參與,強調對玄妙、深奧學問的崇尚。
唐代官辦道教教育機構 唐代開元二十九年(741年)設立,初名“崇玄學”,天寶二年(743年)改稱崇玄館。其職能包括:
詞義演變:該詞從具體場所名稱發展為兼具學術象征意義的詞彙,既可指實體機構,也可隱喻高深學問聚集地。需注意區分具體曆史語境下的指代差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别置一喙賓署伯姊不見便操總巉聳逞怪披奇晨秦暮楚籌拍刺癢單覂東關販路飯食紛紛鳳嘯佛耳草黼函崗卡公暇汗鼈患憂回信混混火院簡序菁蔥金龠蘭玉老圃林烝磷脂柳課鸾雀濛胧木簡攮氣腦杓子千裡急切螞妻甥祇苑拳擊瑞蓮如字山坡魫窗慴讋拾才適性順安碩岸送差松皮脯天麻外議瓦筒遐步向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