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iathesis]∶心理學上指人的某些先天的特點
(2) [quality]∶事物本來的性質
(3) [accomplishment]∶素養
軍事素質
(4) [white texture]∶白色的質地
(1).白色質地。《逸周書·克殷》:“及期,百夫荷素質之旗于王前。”《爾雅·釋鳥》:“ 伊 洛 而南,素質五采皆備成章曰翬; 江 淮 而南,青質五采皆備成章曰鷂。” 唐 杜甫 《白絲行》:“已悲素質隨時染,裂下鳴機色相射。” 明 高啟 《送周複秀才賦行李中一物得纨扇》:“不畫乘鸞女,應憐素質新。”
(2).白晳的容色。 晉 葛洪 《抱樸子·暢玄》:“冶容媚姿,鉛華素質,伐命者也。”《敦煌變文集·歡喜國王緣》:“盈盈素質,灼灼嬌姿。” 清 珠泉居士 《雪鴻小記》:“融酥作骨,摶粉為肌,素質艷光,雖玉蕊瓊英,未足方喻。”
(3).事物本來的性質。《管子·勢》:“正靜不争,動作不貳,素質不留,與地同極。” 晉 張華 《勵志詩》之四:“如彼梓材,弗勤丹漆,雖勞樸斲,終負素質。” 清 汪懋麟 《憶秦娥》詞:“天然素質鉛華賤,從教傅粉 何郎 羨。” 朱光潛 《藝文雜談·歐洲書牍示例》:“ 羅馬 在鼎盛時代,文藝的發達登峰造極,書牍的素質也因之提高。”
(4).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的先天特點。亦指素養。 柯岩 《奇異的書簡·美的追求者》:“我想:正是這些風雨、陽光、大樹、小草……長年累月地陶冶了他的品德和素質。” 孫犁 《澹定集·答吳泰昌問》:“按照我的身體素質,我已經活得夠長了。”
“素質”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綜合性概念,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生理學角度
指人與生俱來的生理特點,包括神經系統、感官器官等先天條件。例如《辭海》将其定義為“人的生理上的原來特點”。
社會學角度
廣義上指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的綜合能力,涵蓋文化水平、健康狀況、思維能力、管理能力、情商等。例如提到“素質是溝通層次與印象品位的綜合體現”。
教育學角度
強調後天培養的能力,如完成社會實踐活動所需的德、智、體等基本條件。
根據、4、9等資料,素質可分為以下五類:
先天與後天的結合
素質既包含遺傳的先天特質(如反應速度),也包含後天通過教育、實踐形成的穩定屬性(如職業素養)。
社會評價标準
常被用于衡量個體行為是否符合公共規範,例如公共場所是否遵守秩序。
曆史詞義演變
古漢語中曾指“白色質地”(《逸周書》)或“事物本原性質”(《爾雅》),現代含義已擴展至綜合能力評價。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分類或案例,可查看來源網頁(如列舉的6類素質)。
素質是一個重要的詞彙,它指的是一個人或一個物體所具備的品質和能力。充分發揮素質能夠使人們在各個方面取得成功。
素:⺻(糸)+ 其(禾)
質:貝 + 隻
“素”字的部首是“糸”,擁有8個筆畫;“質”字的部首是“貝”,擁有8個筆畫。
“素質”一詞源自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十一年》:“素質而不平道,何以謀事?”,意思是指基本的素養和道德品質。繁體字為“素質”。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不同于現代。以“素質”為例,古代的寫法為“速質”,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
通過培養良好的素質,他成功地克服了挑戰。
素質提升、素質教育、素質評價、素質培養、素質差異
品德、才能、能力、修養
劣質、低劣、沒有素質、品行不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