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诃利帝母的意思、诃利帝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诃利帝母的解释

梵语译音。意译为暴恶。即 鬼子母神 。原为凶神,后为育子、安产、维护佛法之神。《翻译名义集·八部》引 唐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西方施主,请僧斋日,初置圣僧供,次行众僧食,后於行末安一盘,以供 訶利帝母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诃利帝母是汉传佛教中重要的护法神祇,其名称源自梵语"Hārītī"的音译,意为"暴恶母"或"欢喜母"。该词汇由"诃利帝"(音译核心)与"母"(表意成分)复合构成,形成具有宗教文化特质的汉语外来词。

从佛教典籍记载来看,诃利帝母最初是印度民间信仰中的夜叉女,因食人子女被称作"鬼子母"。《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一记载,佛陀通过藏匿其幼子的方式教化诃利帝母,使其皈依佛法,最终转变为守护婴幼儿的善神。这种由恶转善的神格演变,体现了佛教"慈悲度化"的核心教义。

在宗教形象表征方面,《佛学大辞典》描述其常见造像为"左手怀抱婴孩,右手持吉祥果",象征对生育与成长的庇佑。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中的诃利帝母像,完美呈现了"慈母拥子"的典型艺术特征。随着佛教中国化进程,该神祇逐渐与送子观音信仰产生融合,形成独特的育子文化意象。

语言学角度考察,《汉语外来词词典》将其归入"宗教用语"类别,标注该词最早见于唐代佛经译本。敦煌文书S.2073号《庐山远公话》中"诃利帝母巡行世间"的记载,印证了该词汇在中古汉语时期的流通使用。现代宗教学研究指出,诃利帝母信仰体系包含生育崇拜、儿童守护、疾病禳解等多重文化内涵,在东亚佛教艺术与民俗传统中持续产生深远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诃利帝母(梵语Hārītī)是佛教中的护法神祇,其含义和形象具有双重演变特征:

  1. 基本释义 梵语Hārītī的音译,意译为"暴恶",又称"鬼子母神"()。原为吞食儿童的夜叉女,后经佛陀教化成为守护儿童、安产育子的善神,并承担维护佛法的职能。

  2. 形象与职能转变 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记载,她前世因发恶愿成为食人子的药叉女,生有五百子。佛陀为教化她,将其一子藏于钵中,使其感悟失子之痛,最终皈依佛教()。转变后形象兼具:

  1. 宗教实践 在佛教仪式中,信众常在斋日设置专门供盘祭祀诃利帝母(),其信仰流传于印度、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唐代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了相关供奉仪轨()。

该神祇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佛教吸收改造民间信仰的特点,其双重身份在佛教艺术中常通过怀抱幼童、手持吉祥果的形象予以表现。

别人正在浏览...

变名易姓比萨饼薄养厚葬昌光澈透驰怀齿及吃劲荡兀豆甲渡江多多益善風檣封望附膻高冠博带缟素隔斜构害盥澣黑沉河宗鸿绪镮鏆阍竖践规踏矩集管揪睬巨万举重若轻岂弟君子琅当牢记廉便灵昭美盼慕化目卧南天内向匿笑钱义群贤辱没上六食檗遂非文过天生丽质推倒拓边驮绒绾角儿鳁鲸斡旋雾暗云深无噍类矣详洽贤善萧玉缬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