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诃利帝母的意思、诃利帝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诃利帝母的解释

梵语译音。意译为暴恶。即 鬼子母神 。原为凶神,后为育子、安产、维护佛法之神。《翻译名义集·八部》引 唐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西方施主,请僧斋日,初置圣僧供,次行众僧食,后於行末安一盘,以供 訶利帝母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诃利帝母(梵语Hārītī)是佛教中的护法神祇,其含义和形象具有双重演变特征:

  1. 基本释义 梵语Hārītī的音译,意译为"暴恶",又称"鬼子母神"()。原为吞食儿童的夜叉女,后经佛陀教化成为守护儿童、安产育子的善神,并承担维护佛法的职能。

  2. 形象与职能转变 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记载,她前世因发恶愿成为食人子的药叉女,生有五百子。佛陀为教化她,将其一子藏于钵中,使其感悟失子之痛,最终皈依佛教()。转变后形象兼具:

  1. 宗教实践 在佛教仪式中,信众常在斋日设置专门供盘祭祀诃利帝母(),其信仰流传于印度、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唐代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了相关供奉仪轨()。

该神祇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佛教吸收改造民间信仰的特点,其双重身份在佛教艺术中常通过怀抱幼童、手持吉祥果的形象予以表现。

网络扩展解释二

诃利帝母的意思

诃利帝母(hē lì dì mǔ)是指佛教中虚构的一种境界,也被称为“善生极乐世界”。在佛教中,人们认为诃利帝母是极乐世界的主宰,拥有诸多无比丰富的功德和善因,能够帮助众生达到极乐境界。

拆分部首和笔画

诃(hē):辶(辶是“走”的意思)+曷(曷是“何”字的声音部分,表示动态)+丿(撇的意思),总共3个部首和8个笔画。

利(lì):刀(刀又叫“刂”,是指刀剑)+土(土是表示地面的元素),总共2个部首和7个笔画。

帝(dì):糸(糸是指丝的意思)+示(示是指手的动作)+丷(捺的意思),总共3个部首和9个笔画。

母(mǔ):毛(毛是一种细而软的东西,代表产生)+比(比是指人的手指头的形态),总共2个部首和4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诃利帝母一词最早出现在佛经《大毗婆沙论》中,是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繁体字中,诃利帝母的写法依然是「诃利帝母」。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诃利帝母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一般跟现代汉字的写法相似,只是字形可能有所区别。

例句

1. 众生若能依教修行,必能获得诃利帝母的庇佑和加持。

2. 心怀善念的人,将来有机会生在诃利帝母所在的极乐世界。

组词

诃教(hē jiào):以佛教为基础的宗教。

利益(lìyì):获得好处或得到利润。

近义词

极乐世界(jílè shìjiè):佛教中诃利帝母所主宰的境界,也是佛教追求的最终目标。

反义词

地狱(dìyù):佛教中的一种境界,是罪业所导致的恶果,与诃利帝母所代表的极乐境界相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