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連跡 ”。1.蹤迹相連。 清 沉名荪 《長安富人行》:“ 長安 富人多似昔,九陌三衢馬連跡。”
(2).追隨,仿效。 三國 魏 伏義 《與阮嗣宗書》:“動則不能龍攄虎超,同機 伊 霍 ;靜則不能珠潛璧匿,連迹 巢 光 。”
見“ 連迹 ”。
“連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蹤迹相連
指事物或人的行迹相互連接、延續。例如清代詩句“九陌三衢馬連迹”(),描繪了長安街道車馬絡繹不絕的場景。
追隨、仿效
強調對他人的效法或依附。如三國時期伏義在《與阮嗣宗書》中批評阮籍“靜則不能珠潛璧匿,連迹巢光”(),意為無法像巢父、許由般隱居避世。
多用于古文或文學性較強的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需注意其古義與現代“連續痕迹”的直譯區别。
__
若需進一步分析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以便結合語境探讨。
連迹(lián j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一種足迹或痕迹連續相接、依次排列的樣子。通常用來形容動物、人或車輛等在地面上移動時留下的痕迹。
連迹的部首是辶(chuò),共有12個筆畫。
連迹這個詞源自于古代漢字,“連”表示連接或持續,“迹”表示痕迹或足迹。在繁體字中,連迹寫作連跡。
在古代,連迹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古文形式是“連蹟”,其中“蹟”表示痕迹,強調了連續的意味。
1. 雨後,地上留下了一串串蝸牛的連迹。
2. 跑步者在沙灘上留下了清晰的連迹。
1. 迹象(jì xiàng):表示迹象或征兆。
2. 迹地(jì dì):指留下足迹的地方。
3. 迹達(jì dá):指通過追蹤找到或到達目的地。
足迹、痕迹、痕蹤
消失、抹掉
【别人正在浏覽】